1.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漢民族滾雪球的發展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北方少數民族開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向中原的大遷移。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蕩之中,各族群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的互動局麵。
北方少數民族族群的浩蕩內遷和江漢地區部分蠻族的魚貫湧入,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頻相交織,迫使漢族人民流離失所,四處遷徙逃亡。而當時相對來說變亂比較小的南方由於甚少北方兵燹之災,加之地廣人稀,政製鬆懈,所以成了漢族人民遷徙的主要方向,從而拉開了漢族向南方大遷徙的序幕,到南北朝時也形成漢族與”俚、僚、傒、蠻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的互動局麵。
在這個時期漢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情以北方為例大約有以下四種:
(1)降附內遷的互動
以降附最多的匈奴人為例,前已述及。早在東漢初,公元50年時,南匈奴降漢,第一次大規模向中原地區遷徙,分其30萬部眾居於西河、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等八群之地,“與漢人雜處”。其後,由於南匈奴不斷發生內亂,降附漢王朝的匈奴人南下內附的為數更多。於是中原西部地區遂出現了匈奴人與漢族人大混雜的互動局麵。
(2)當田客和淪為奴隸的互動
魏晉時,由於戰爭禍亂,人口銳減,勞動力嚴重不足,漢族統治階級常常招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族群的人為“田客”。《晉書·恂傳》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其雲:“太原諸部亦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更有甚者,有的統治者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販賣少數民族族群人口為奴。羯胡人石勒的身世就是一個典型。這種用少數民族族群的人當田客和奴隸的情況,使得北方各族人民之間的混雜更為加深,出現了犬牙交錯的互動之勢。
(3)流亡中的互動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暴發,黃河流域又發生了大蝗災、大瘟疫。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西晉統治下的各族人民被迫流亡。《晉書·食貨誌》說:“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遷流徙,不可勝數。”這種流亡所造成的人口大移徙,使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族群更加緊密交錯混雜,互動進一步加深了。
(4)“散諸部落、同為編民”的互動
據《三國誌·魏誌·牽招傳》,早在曹魏之時,為“天下名騎”的三郡烏丸,其家屬住在指定的郡縣內,到魏文帝時,又將與漢人雜居的烏丸改成向政府交租調的編戶。後來,隨著曆史的進步,到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之時,遷入內地的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其原有的氏族軍事組織不能再維持下去而漸趨於解體,遂與內地漢人民戶一樣同為“編民”了。又據《魏書·元遙傳》,有的還“悉令造籍”。這樣,“散諸部落”的結果,使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原來的氏族製度被舂碎了;而“分土而居”、“悉令造籍”、“同為編民”的結果,又使得內遷的少數民族族群各歸裏甲組織,與漢族互動再次增強,最終與漢族人民糅合成一體了。
於是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時,漢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滾雪球中,在北方吸收了入主中原的匈奴、鮮卑、烏丸、羯、氐、羌及部分蠻族,在南方吸收了部分蠻、俚、僚等族,使漢民族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從漢代的5900餘萬人,發展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9000萬人之間。使漢族進行了一次大換血,得以發展成隋唐漢族。
2.宋遼夏金及元明滾雪球的再發展
宋元時期,由於兩宋與遼、夏、金元諸少數民族族群建立的王朝鬥爭不已,再一次造成了中國的分裂局麵,中原再一次出現了大動蕩、大遷徙的局麵。在中國移民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移民潮是北宋末靖康之亂後所發生的漢族的南遷,從此揭開了宋元時期漢族南遷的序幕。在靖康之亂後南遷的北方漢族總數,據學者研究,在紹興和約簽訂前估計大約有500萬左右的北方移民遷入並定居在南方,其中漢族應在一半以上。
兩宋在漢族大批南遷的同時,東北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卻向中原內遷。契丹人所建立的遼國經略中原的燕雲十六州時,將大批契丹人和被征服後的渤海人遷入這一地區。女真人滅遼建金並開始攻宋後,一批女真人進入中原,有的即留居於此。此外,金將撻懶占領山東之後,“久居濰州(治今濰坊市)”,“每認山東以為己有”。到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沿河、沿淮及陝西、山東等路皆駐北軍”。從此掀起了女真人以及東北其他少數民族內遷中原的移民潮。於是在宋遼夏金元之時,漢民族這個雪球繼續向前滾動,在北方吸收了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族群,在南方也吸收了部分少數民族族群從而越滾越大,從唐代前期的八九千萬人發展到北宋大觀三年(110年)突破1億,有1044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