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隨著蒙古軍隊的挺進中原,蒙古人也紛紛內遷並定居於中原。元朝末年,被元統治者劃為第三等級的漢人與第四等級的南人之間的界限也被宣告免除。
明代華北(中原)、華東、華中、華南、東北、西北、西南漢族主要是在洪武大遷徙的曆史洪流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滾雪球中發展的。洪武大移民中漢族的遷徙出現了與曆史上以南遷為主完全不同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是山西人東遷填河南、河北和山東。然而好景不長,建文元年(1399年)的“靖難之役”,又把中原推進了戰火之中,重造了一大批新的無人區,明成祖即位後又不得不展開新的一輪移民運動,以填補人口和勞力之不足。與此同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政治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為了拱衛京畿,進行了政治移民,於是又掀起了中原的永樂移民運動,移民的重點地區為北京城和順天府。據曹樹基先生研究,在永樂移民中,遷入北京城的南京人有87.5萬人,遷入順天府的山西人有39.5萬人。
明代的漢族已非隋唐時的漢族,幾經滄桑,以中原為中心舞台而形成的漢族,在曆史的風雨中已經過多次的大混血和大換血,尤其在元、明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民族這個雪球更是越滾越大,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漢族人口大約已達1.5億了。
3.清及民國滾雪球的大發展
清代在承襲元、明統一的政治態勢下,漢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經康乾盛世,入主中原的滿族並沒有能征服被統治的漢族,在滿漢共治之下,征服者滿族反被被統治者漢族。清初,隨著清兵的入關,約有26~27萬滿族內遷,北京及中原不少地方成了滿族的主要聚居地。經過清至辛亥革命近300年的發展,滿族人已大部分漢化了。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中國人口已達4億以上,其中絕大多數漢族。
進入近現代以後,漢民族這個雪球仍然不斷地向前發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其人口已愈6億。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海南島和台灣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漢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滾雪球中再一次得到了大發展。
由此可見,漢民族的發展經曆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滾雪球的發展、宋遼夏金及元明滾雪球的再發展,清及民國滾雪球的大發展三個階段,筆者稱之為漢民族滾雪球發展三部曲。
這樣,了解了漢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誰還會對漢民族漫長而悠久,高度認同為“一體”的曆史感到疑惑而大驚小怪呢?
三、漢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結構
漢民族這個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雪球是有結構的。何謂結構?就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要了解漢民族雪球理論的結構,有必要了解結構主義的特點。列維·斯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中強調結構主義的特點主要有:第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組成各元素之間是嚴密地相互製約的,以至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獨自發生變化,即結構的整體性;第二,如果一個結構中的某些元素發生了特定的變化,該結構就不複存在,即結構的可變性;第三,結構的意義在於可以直接地認識被觀察到的一切事實,即結構的可識性。即族群結構具有整體性、可變性和可識性三個特點。由此觀之,漢民族這個雪球就具有結構的完整性、可變性和可識性。
(一)漢民族形成時期的結構
漢民族的結構具體的就是指它的族群結構。先以漢民族形成時期為例:
1、起源時代的族群結構
漢民族起源時代,在中華大地上大致有五個大的族群集團,即炎黃族群集團、東夷族群集團、苗蠻族群集團、百越族群集團、戎狄族群集團。炎黃族群集團大約由黃帝和炎帝兩個族群組成,而黃帝族群又由熊、羆、狼、豹、蟜、虎等族群構成。《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從中窺黃帝族群的結構。炎帝族群因敗於黃帝族群,故其族群結構不詳,但從炎帝的生父是牛氏,生母是有蟜氏來看,其族群結構也不是單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