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漢族案例(3)(1 / 3)

東夷族群集團主要由蚩尤、帝俊、萊夷、徐夷和淮夷五大族群組成。先秦古籍中常號稱“九夷”(《論語·子罕》、《爾雅·釋地》)。苗蠻族群集團,史稱“三苗”(《尚書·舜誓》、《國語·楚語》、《戰國策·魏策》等),而據多種史料分析,大約由女媧、盤古、顓頊、驩兜、祝融等族群組成。此外,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顓頊由“倉舒、隤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8個族群組成。《國語·鄭語》記載,祝融由“己、董、彭、禿、妘、曹、斟、羋”8個族群組成。

百越族群集團的結構極為複雜,羅泌在《路史》中列舉屬於百越的族群有“越棠、駱越、甌越、甌人、目甌、洪人、目深、摧抉、禽人、蒼梧、楊越、桂國、揖子、產裏、菌、海葵、稽葵、稽徐、比帶、仆句、區吳”等,號稱“百越”(又見《呂氏春秋·恃君》高誘注雲:“越有百種”)。

戎狄族群集團由狁、鬼方、羌方三方族群組成。

2、夏商周三代的族群結構

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前22世紀,源於炎黃族群集團的夏民族的形成拉開了漢民族形成的序幕。

中華大地的族群結構在互動中變遷,出現了新的組合。

夏民族的形成過程中由顓頊、帝嚳、伯益、皋陶、羌人、共工、驩兜、三苗、鯨等族群互動構成,到禹時,夏族的族群結構已號稱“萬國”。

商族在形成過程中族群結構雖然很難考釋清楚,但通過鄭樵的《通誌略·氏族略》關於夏商時期共有62國的記載,可以窺視商民族結構的複雜性,所以湯滅夏時,商族的族群已號稱“萬邦”(《尚書·商書·仲虺之誥》)、“萬方”(《墨子·兼愛下》)了。

周族在形成過程中的族群結構更為複雜,史載武王“克商”後“封邦建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舉行授士授民時,周公長子得“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武王弟康叔“得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唐叔得“懷姓九宗”(《左傳》定公四年),所有這些“氏”其實也都是周族屬下的族群了。

3、春秋戰國時代的族群結構

春秋時期是漢族前身——華夏族形成的初始階段,此時在中華大地上橫空出世的華夏族被稱為“諸夏”(《左傳》閔公元年)。《左傳》中關於“諸夏”的記載頗多,所謂“諸夏”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時族群結構的複雜。這時作為“諸夏”的族群主要有姬姓的魯、蔡、曹、衛、晉、鄭、燕、薑姓的齊、許、申、呂,子姓的宋,姒姓的陳等。

及至戰國時期,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到戰國初期形成“戰國七雄”,由齊、燕、趙、楚、秦五大族群構建了華夏族。除此之外,還有宋、魯、衛、中山、越、巴、蜀等中小族群。

總之,縱觀先秦時代,在漢族形成時期,其族群結構複雜而多變,在曆時二千餘年的滄桑中呈動態之勢。

(二)現代漢民族的結構

那麼,現代現代漢民族的族群結構又如何呢?漢民族這樣一個擁有近十二億人口的泱泱大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族群。其形成和發展滾雪球過程的曆史淪桑中,由於人口的遷徙,民族的交往,方言的複雜,文化的互動,地理環境的影響,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許許多多各具社會文化特色的族群。如華南,廣西曆史上本是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生存、繁衍的地方,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漢族始入桂定居,此後的二千多年中,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均有漢族從不同地方遷入廣西。這先後入桂的漢族,在曆史的沉澱中,先後形成了各具社會文化特色的漢族族群,如秦漢至兩宋入桂最早形成的平話人,明代以後入桂形成的桂柳人,以及明清及至民國時從廣東入桂的廣府人,從福建和廣東入桂的客家人。除這些在廣西影響較大的族群外,還有一些“族群島”,如桂西北的被人們稱為“比少數民族還要少數民族”的“高山漢”,以及富川的本地人,武宣的伢人等。廣東的情況也如此,秦漢後大批漢族入粵,在廣東先後形成了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又稱福佬人)三大族群。福建的情況也很複雜,自漢代漢族入閩後,在福建極其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先後形成了閩南人、福州人、閩北人、客家人、興化人(莆仙人)、閩東人六大族群。這樣遂構成了漢民族龐大的族群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