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漢族案例(3)(3 / 3)

啟示三:漢民族是一個“和而不同”的整體,漢民族是一個內部差異巨大,但同時又是一個被高度認同的民族共同體。所以,漢民族雖然“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但卻達到了“和而不同”高度認同的境界。對此,可以舉出一些特殊的例子來說明。如甘肅永昌縣“古羅馬人”,雖然有許多的證據表明“永昌羅馬人”之說為偽說,但中國典籍中史不絕書地記載著這一區域存在一股強大的非漢族勢力,他們被冠以為虔、驪旰、秦胡、盧水胡等稱謂,他們曾支持過董卓、馬超,曾參與建立北涼、後趙等割據政權,隋朝以後他們逐漸與當地漢民族融合。學術界對他們的血統來曆一直有分歧,較有影響的有伊朗塞種人說、希臘帕特裏亞人說,諸說都肯定他們屬於印歐人種,即白種人。隻有蒼蒼莽莽的祁連山才知道這個神秘種族的真正來曆,才知道他們幾千年來與漢民族爭鬥、融合的每一個細節。但不管永昌縣“古羅馬人”體質特征與漢民族有多麼不同,今天的永昌縣“古羅馬人”習俗、語言,乃至他們身上的質樸與浮誇,都是中國農民式的;他們填寫有關表格時,在民族一欄上,都工工整整地寫著:漢族。不僅如此,河南開封市的“猶太人”、福建泉州市錫蘭王子的後裔、廣東鶴山市鮮卑族的後裔等,填寫有關表格時,在民族一欄上,也都工工整整地寫著:漢族。這類事例,不勝枚舉,都證明了漢民族內部盡管差異巨大,但卻高度認同,真正達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漢民族起源的“多元”,經過長期的互動、磨合、整合和認同,終於“混血”而成為高度認同的“一體”。從漢民族的這種整體性,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也一定是一個“和而不同”的整體,人們不僅在學術上、文化上高度認同中華民族,也一定會在政治上、法律上高度認同中華民族。

啟示四:漢民族之所以能從多元走向一體,一個重要的原固走文化認同強化了漢民族的凝聚力。人類學家們認為:人是文化的動物。不同的族群能否凝聚成一個民族,關鍵在於文化的認同。以漢民族滾雪球的形成為例,夏、商、楚、越諸族之間之所以能在滾動發展中凝聚成雪球,而且越滾越結實,文化認同是其重要的原因。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不依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使漢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雪球凝聚,在越滾越大的同時,也越滾越結實了。從漢民族的這種凝聚性,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創造的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這種凝聚力一定會使中華民族這個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結實,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總之,從漢民族這個案例樣本中,我們既可以把漢民族當作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也可以從中窺見中華民族的未來將如何在發展中實現“多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