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結語(2)(1 / 3)

這樣看來,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政治認同都離不開教育。這是因為曆史觀作為人們對社會曆史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不是天生的,也不會自發產生,而必須“灌輸”,也就是要由國家通過其主導政治思想的傳播,通過其主導政治價值觀的灌輸,使中華民族的曆史觀牢牢地紮根在人們的觀念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須在各民族中進行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但是,從全國範圍的宏觀上看,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現在還僅僅局限在少數人的範圍裏,停留在學術的層麵上,作為民間團體的行為在運作。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要在各民族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必須在各民族中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這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少數人的範圍裏,應該擴大到全民的範圍;不能僅僅停留在學術的層麵上,而應該上升到政治和政策的層麵;不能僅僅作為民間團體行為運行,而應該作為黨和政府的行為運作。要達到這種有組織有領導的運作層麵,必須從宏觀上確立戰略思路。

那麼,什麼是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戰略呢·換句話說,什麼是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唯一的、有價值的、涉及一係列不同經營活動地位的東西呢·筆者積四十餘年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經驗和體會,認為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戰略應該是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此是唯一的、有價值的影響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東西。因此,要在中國各民族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必須強化中華民族意識。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從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的原則出發,從政治上認同了民族的法律地位,這就是憲法《序言》中所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這裏,“全國各族人民”指的就是56個民族。這種民族意識強調的是“56個民族56朵花”,是一種分散的個性化的民族意識。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元”的中國各民族在平等、團結、互助民族關係的和諧氛圍中,在互動磨合、認同、整合中,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在這種態勢下,如果我們不能不失時機地把56個民族的民族意識升華到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上,那麼真理就有可能向謬誤轉化,56個民族分散的個性化的民族意識就有可能成為世界民族主義思潮泛起中的“浪花”。我國憲法中早已提出,“在維護民族團結的鬥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近二十年新疆和西藏的民族分裂主義的猖狂活動,更是促使我們應該下決心把56個民族分散的個性化的民族意識升華為集中的共性化的民族意識,即中華民族意識。這就是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戰略思路。

四、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對策建議

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戰略思路確定之後,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對策應該圍繞強化中華民族意識這個戰略來製定。在此,提出以下九條對策建議:

1.確認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實體”的法律地位

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實體,這一點費孝通先生已作了權威的認定。他說:“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並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裏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個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既然“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那麼按照憲法的規定,必須把中華民族的概念從學術層麵提升到政治的層麵,確認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實體”的法律地位。為此,建議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予以確認。古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隻有把中華民族的概念從學術層麵提升到政治的層麵,確認其法律地位,那麼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才可以引起人們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相關的種種措施才可以提升到操作層麵上來討論,才可以全麵地進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運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