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確認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
所謂國族,是指能夠代表國家的民族。在中國,雖然漢族人口眾多,但它隻是中華民族“多元基層中的一元”。所以漢族並不能夠代表整個中國。而各個少數民族也隻是中華民族“多元基層中的一元”。所以誰也不能夠代表整個中國。
那麼,誰有資格代表整個中國呢·隻有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一中華民族——一才能夠代表整個中國,因此,中華民族是名副其實的“國族”。最近馬大正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論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指出:“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概念,也是一個國族概念。”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確定之後,建議在所有的有關個人身份的登記表中取消“民族”這個欄目,以強化中華民族意識。
對於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是可以認同的。更有意義的是,中華民族國族地位的確認把國家與民族協調了起來,這對中國56個民族之間的互動、磨合、認同和融合是有積極意義的。這種把中華民族提升到政治層麵的確認,對於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3.把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作為國策列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之中
中華民族的利益就是當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謂中華民族的利益,是指中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在現階段,中華民族的利益集中表現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既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奮鬥目標。所以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全局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56個民族的利益的集中反映,關係到我國各民族的盛衰榮辱,關係到各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因此,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有鑒於此,建議將加強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作為國策列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要思想的學習之中,使之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
4.像編纂《中國通史》和《清史》那樣,組織專家學者編纂《中華民族史》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曆史的古老民族。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術界曾經出版過一些有關中華民族史的著作,如李廣平的《中華民族發展史》(1941年)、俞劍華的《中華民族史》等。但這些著作由於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加上曆史的局限,並沒有能真實地反映中華民族曆史的麵貌。
20世紀90年代初,史式雖然提出要編纂一本全新的《中華民族史》,但十幾年過去了,仍杳如黃鶴。2002年田曉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雖然填補了半個多世紀沒有中華民族史問世的空白,但總體上來說其學術份量尚不足以與曆史悠久、族群繁多、文化豐富的中華民族相匹配,更不能與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相匹配。
為此,建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像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那樣,組織全國有關專家學者組成《中華民族史》編纂委員會,像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以及最近由國家組織編纂《清史》那樣,來編纂中華民族史。隻要齊心協力,眾誌成城,一定可以編纂出一部像喜瑪拉雅山一樣的、具有國際學術影響的學術巨著《中華民族史》,為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樹立一座永恒的紀念碑。
5.編輯一套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教材
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教育作為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係統工程,就必須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實際情況,按照實施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規律,編寫一套分別適用於學校、工廠、農村、幹部教育的教材。而教材作為使用量較大、發行麵廣、內容最成熟最基本並用於教學的一種有形載體,具有社會性、基礎性、科學性、係統性、綜合性、學習性等特征。因此,為了適應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需要,不僅要編寫視覺教材,還要與之相配套編寫聽覺教材、視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