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附錄(1)(1 / 3)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

徐傑舜韋小鵬

摘要:1988年秋,費孝通先生在香港發表了其著名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論文,時至今日又是秋來時,已20年了。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學術界對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盡管在討論過程中呈現出的是分歧與共識並行的局麵,但是這些討論都促使這一具有結構論特點的理論體係日臻完善。本文擬就學術界在近20年裏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工作做一個述評。

關鍵詞: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

1988年秋,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期間,發表了其在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的著名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時至今日又是秋來時,整整過去了20年。在這20年的時間裏,學術界對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這一理論做了多次的學術探討。1990年5月,由國家民族委員會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牽頭,以費先生的這篇論文為中心議題,召開了民族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此之後,費孝通先生的這一理論成為了學術界研究探討的熱門專題。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人類學、社會學在中國”的專題學術講座和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1996年,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研討會。學者們對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這一理論“是在確認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榮的原則上對現實民族關係的判斷,對研究我國曆史上民族關係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其貢獻在於“提出並通過論證而確立了多元一體這個核心概念在中華民族構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為我們認識中國民族和文化的總特點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認識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鑰匙”。“成功地總結了中華民族結構中一與多的關係”,並從多學科的角度,運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來分析、研究和闡述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曆史聯係和文化影響。進入21世紀後,學界對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從更廣的範圍裏進行了新的探討,其標誌是2002年9月3日至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台灣民主文教基金會、台灣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貴州省社科院和貴州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協辦的“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研討會”在貴陽召開。與會的海峽兩岸學者就“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的曆史軌跡、發展趨勢、國家認同、民族整合等諸多方麵在更廣闊的視野下進行了討論。

盡管過去的這20年的探討和研究總是分歧與共識並行,但是它們都促使這一具有結構論特點的理論體係日臻完善。

一、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個“一體”

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個“一體”?是學界討論的一個焦點。

1988年,當費孝通先生在其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對“中華民族”有兩個提法,一是中華民族是當代中國56個民族的總稱,“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裏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二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這兩種說法,一方麵肯定中華民族是當代中國56個民族的總稱,另一方麵又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由此,引發了關於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個“一體”的討論,並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中華民族”屬於政治範疇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國各民族組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不可分割性,用來指中國各民族,與中國56個民族作為民族實體是不同的,因此,“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民族實體。所以,有的學者認為56個民族稱民族,中華民族也稱民族,不好理解;尤其是譯成外文,中華民族不用多數格,與56個民族一樣用單數挌,外國人無法理解。而有的學者擔心在製定政策和宣傳中,如果把中華民族說成是一個民族,可能在少數民族中引起誤解,以為是用中華民族來掩蓋少數民族的存在。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中華是國家的名稱,中華民族過去與漢族是同義詞,現在用來指中國各民族,應該是中國各民族的意思。有的還認為在國外,華人和華僑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其中包括少數民族,他們也覺得不好理解。

國外的一些學者針對費先生的理論也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中國每個族群(漢族、蒙古族等)就是一個單獨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有關族群的學術研究中沒有意義;中國存在著幾十個民族,但並不存在一個“中華民族”,隻有“多元”而沒有“一體”。

第二種認為“中華民族”既屬於政治範疇,也屬於民族學範疇,“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同樣稱謂“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華民族”也可以是一個民族實體。眾所周知56個民族都具有其曆史與文化的發展,有各自的民族特點,都是受到憲法保障的平等的成員;而“中華民族”是指56個兄弟民族總體上的認同,大家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所以,宋蜀華說:“費老的研究不僅創造性地引出了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嶄新理論,而且是一項極重大的發現,是認識中華民族整體結構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