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鬱達夫作品中閃光的積極的一麵評述得仍然不夠充分、不夠突出;對鬱達夫作品中的消極麵及其產生的社會原因認識不足。
2.偏重於論述鬱達夫的生平及其思想發展的過程和特點,偏重於鬱達夫小說、散文、詩歌作品的研究,而對他的傳記(包括自傳、中外文人傳記、日記、書信)、雜文(包括政論、時評和隨筆)、文藝理論以及譯著等,卻很少有人去探討和研究。
3.至今我們還未曾見到出版過一部能比較全麵地、係統地去探討和研究鬱達夫作品的專著,因而無法完整地、清晰地讓人了解鬱達夫作品在思想上、藝術上的整體麵目。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筆者才選擇了這一課題,並努力地大膽地去進行研究和寫作。
本書共分為八章(43節)內容,采用了專題論述的方式,從曆史、文化、文學、語言、美學、宗教、心理等相關聯的角度,結合鬱達夫本人的文藝思想、主觀因素、外來影響及藝術創作上的表現手法等,對其各類作品及譯著,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做到了章與章、章與節或節與節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的聯係,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研究和分析上為互補。
在前六章中,筆者按照鬱達夫作品的不同文體(包括鬱達夫小說、鬱達夫散文、鬱達夫傳記、鬱達夫舊體詩、鬱達夫雜文、鬱達夫文藝理論)分章進行了編寫。在寫作的過程中,以鬱達夫作品的具體內容為事實依據,從不同的方麵、尋求不同的角度,對鬱達夫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曆年來,鬱達夫的研究者們對鬱氏的所謂“頹廢”傾向和“色情”描寫均多訾議,而對鬱氏獨特的風格卻讚歎不已,這也就是被人們所公認的鬱氏創作中的“蕪”與“精”,那麼筆者也就著重從這兩方麵著手,對鬱達夫的作品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做到宏觀把握與重點分析相結合,重新審視了鬱達夫作品中的“感傷情緒”與“頹廢色彩”,注重去挖掘鬱達夫作品中的閃光點,力求做到能較全麵、較準確地去展示鬱達夫作品的思想內容、時代意義、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作者那超群的不同凡響的藝術才華和文學素養。
第七章中,探討了鬱達夫譯文的特色、有關“譯論”、鬱達夫對翻譯工作的態度及翻譯對譯者自身創作的影響。
第八章中,把曆年來對鬱達夫其人其作的研究情況,分為新中國成立以前、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以及新時期三個階段,並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研討。
附錄部分,收集和編入了1985年~2005年之間研究鬱達夫的所有文章及書籍的目錄(在這之前有關研究鬱達夫的所有資料的目錄,已有人收集並已彙編成冊),意在為讀者今後進一步去研究鬱達夫及其創作提供線索和方便。
最後需要表明的是:本書所從事的對鬱達夫作品的研究工作,隻能說是筆者在這一方麵作出了一次初步的嚐試,至於成功與否,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之所以要做這種嚐試,是為了期待人們能以一種新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鬱達夫及其創作;2006年是鬱達夫誕辰110周年,在這紀念的日子裏,我們倍加懷念這位為中國新文學曾作出具大貢獻的作家、詩人兼愛國主義戰士……因而出版此書亦自有一份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