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本書的最後一行文字,我有一種如釋重負般的感覺。放眼窗外,天將黎明,我不禁長長舒了一口氣。幾度寒秋,數百個日日夜夜,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在工作之餘傾注了我全部的時間和心血,最後所完成的課題,也就是眼前的這份答卷了。

回想上世紀年代末年代初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是講現代文學史的老師給我留下了鬱達夫是個“頹廢”文人,其作品社會意義不大的印象。在大學的圖書館裏,我初次閱讀到了鬱達夫的小說作品,而它給我的最初印象是:清新,別致,不同凡俗,率真得近乎大膽,作品中主人公因社會不公而產生了滿腔的悲憤與憂愁時,似乎還隱含著某種輕微的刺激……我思索著,品味著,當時的那種感覺我真說不出是好還是壞、是濃還是淡……它使我心中充滿了困惑和疑慮。

也就在上大學的那段時間,不知什麼原因,我特別喜歡閱讀現當代文學方麵的評論性文章或者專著,由此,我萌生了今後也要出版一本學術專著的天真想法。而時至今日這本小書的問世,時光已經流逝了個春秋,人生三分之一的最為寶貴的青春年華啊,就在這庸庸碌碌、尋尋覓覓的平淡生活中悄悄地溜走了……

八年前,因調動工作,我有幸邁進了大學之門。在我進入北方民族大學的時候,正好趕上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時機。在學校領導鼓勵教師要抓好教學並搞好科研的前提下,觸發了我從事鬱達夫作品研究的念頭……從2006年開始,我便隨時隨地留心收集有關鬱達夫的研究資料、史料,陸陸續續地購買、收集齊了鬱達夫的所有著作。從此,我便一本書一本書地閱讀著,一份資料一份資料地翻看著,一張卡片一張卡片地記錄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研究著,一步一步地邁進著……

在正式寫作此書之前的兩三年時間裏,我先後曾寫了八九篇研究鬱達夫作品的文章,並嚐試著向一些刊物投稿,後來這些文章也都陸陸續續地發表了。意想不到的是,有幾篇文章居然發表在《思想戰線》、《江漢論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等核心刊物上,並且其中有兩篇文章還獲得了省級以上的獎項。由此,它進一步增強了我從事鬱達夫作品研究的信心。

2004年,我向學校申報了《鬱達夫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研究》這一課題,獲得了批準,我因此而感到非常興奮。但我也深深地知道,此書的構思是宏偉的,選題確實也大了些,麵對鬱達夫500多萬言的各類作品及其譯著,麵對過去鬱達夫研究中曾經有許多人涉及,而從未有人作過的全麵而深入探討的課題,寫作此書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我也曾有過惶惑和畏難的情緒……但是,出於對鬱達夫這一人物的敬仰,出於對他的作品的喜好,更是出於曆年來對鬱達夫這一人物及其作品評價的不公,這種無法抑製的衝動又給了我完成這一課題的勇氣和自信。好在眾多的從事鬱達夫及其作品研究的專家和學者,為我們後來從事鬱達夫研究的人員留下了許多可供參考的史料及論著。是它,啟迪了我的心智、拓寬了我的視野、伸展了我的才能……完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們前期的心血之作,便不可能會有我這本小書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