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大要素說
鑒於文化創意策劃與文學的創意策劃有許多共同之處,這裏首先介紹和評述我國古代關於文學創作主體素質的著名學說,即由清代文學理論家葉燮集大成的“才、膽、識、力”說。葉燮在《原詩》中指出:
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墨萎縮,無識則不能取舍,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
曰才、曰膽、曰識、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聲音狀貌,無不待於此而為之發宣昭著。
1.“才”就是指才能、才情、才華。清代陳祚明說:“夫才者,能也。其心敏,其筆快,能道人不易道之情,狀人不易狀之景,左馳右騁,暢達淋漓,俯仰自得,是之謂才。”可見才表現為思路的敏捷、想象力的豐富,以及高超的符號建構能力。所以說無才則心思不出。
人們看重才,但往往認為才是一種天賦。葉燮則認為才的發揮與識、膽有著密切關係。他說:“識以居乎才之先,識為體,而才為用,若不足於才,當先研精推求其識。”才和膽的關係則表現為“唯膽能生才,但知才受於天。而抑知必待擴充於膽邪!”強調了膽對於才的充實、擴展和發揮具有重要意義。才華橫溢的人表現為思如泉湧、天馬行空,不受任何成法規矩的束縛。
2.“膽”就是指膽魄、膽略、膽量。“膽”表現在創意中,就是指能夠擺脫前人藩籬,敢於獨立思考,揮灑自如的創新精神。葉燮說:“昔賢有言,‘成事在膽’,‘文章千古事’,苟無膽,何以能千古乎?吾故曰:無膽則筆墨萎縮。膽既詘矣,才何由得伸乎?”膽可以張才,有才而無膽,畏畏縮縮,思維不能放開,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請看這個問題:在一個盛滿水的魚缸裏,將小木塊、小石頭等物品放進去,水就會從魚缸裏溢出來。但是,為什麼把一條與上述物品同樣體積的小金魚放進去,水卻不會溢出來呢?答案:這可能嗎?你不妨自己試一試,水照樣會溢出來。而你是不是在想魚有鱗片或魚會把水喝進肚子裏這樣一些無濟於事的答案呢?因為你總覺得既然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一定是有道理的。這是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裏夫人小時候做的一道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會明白,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是讓我們迷信某種解題技巧,而是要大膽懷疑,大膽探索,敢於親自動手去試一試。
另一方麵,“膽”又不是孤立的,有才、有識的基礎上才能有膽。民間有“藝高人膽大”的說法,講的是才藝和膽的關係。葉燮更強調識對膽的作用。他說:“識明則膽張,任其發宣而無所於怯,橫說豎說,左宜而右有,直造化在手,無有一之不肖乎物也。”膽在識的支撐下就是“膽識”。
3.“力”是指行為的力度。力度的內涵比較豐富,例如堅持不懈的毅力、自成一家的魄力、能夠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的擔當力和承載力等。葉燮說:“欲成一家言,斷宜奮其力矣。夫內得之於識而出之而為才;唯膽以張其才;唯力以克荷之。”最早提出“學力”、“知力”概念的是東漢學者王充。他在《論衡?效力篇》中指出:“有知學,則有力”的命題,並論述道:“壯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達疏通。故博達疏通儒生之力也。”就文化創意來說,特別需要這種博達疏通的學力,因為文化創意的基礎是對文化遺產、文化資源的占有和挖掘,而這是要靠學力才能夠奏效的。
前人對於學力與才識的關係有許多精湛的論述。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清代王士禎說:“作詩,學力與性情,必兼具而後愉快,愚以為學力深,始能見性情。若不多讀書,多貫穿,而遽言性情,則開後學油腔滑調、信口成章之惡習矣。”。明人李東陽說:“學而無識,譬之失道,兼程終老不能至;有識矣,而學力弗繼,雖複知道,其與不知者均也。”清代吳喬說:“學業須從苦心厚力而得。恃天資而乏學力,自必無成。”現在的人們比較浮躁,不肯靜下心來讀書以增加學力,而學力不夠是不可能提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創意的。
4.“識”就是指見識,表現為對問題的辨析能力。沒有見識則不僅表現為孤陋寡聞、愚昧無知,而且表現為盲目決策、無所適從。葉燮指出:“人唯中藏無識,則理事情錯陳於前,而渾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為才乎……含糊於心,附會於口,而眼光從無著處,腕力從無措處。即曆代之詩陳於前,何所抉擇?何所適從?”對於見識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蘇軾說:“人才以智術為後,而以識度為先。”民諺:寧娶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也是強調見識的重要性。在才膽力識四要素中,識是具有統帥作用的。葉燮有一大段話論述了四者的關係,並突出強調了識的重要定位。他指出:
大約才、膽、力、識,四者交相為濟。苟一有所缺,則不可登作者之壇。四者無緩急,而要在先之以識;使無識,則三者俱無所托。無識而有膽,則為妄,為魯莽,為無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無識而有才,雖議論縱橫,思考揮霍,而是非混亂、黑白顛倒,才反為累矣。無識而有力,則堅僻、妄誕之辭,足以誤人而惑世,為害甚烈。若在騷壇,均為風雅之罪人。唯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後才與膽力,皆確然有以自信,舉世非之,舉世譽之,而不為其所搖,安有隨人之是非以為是非者哉!
葉燮的意思很明確,如果沒有識,才膽力均為沒有意義,甚至是沒有理由的存在。這個觀點也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讚同。清代吳喬將識比喻為眼,將學力比喻為腳,他說:“識為目,學為足。有目無足,如老而策杖,不失為明眼人。有足無目,則為瞽者之行道也。”對此李贄說的更具有辯證法意味。他指出:
有二十分見識,便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隻有五六分才料,便成十分矣。有十二分見識,便能發得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隻有四五分膽,亦成十分矣。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者也。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空有其膽而無其才,則不過冥行妄作之人耳。蓋才膽實由識而濟,故天下唯識為難。有其識,則雖四五分才與膽,皆可建立而成事也。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膽者,有因膽而發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
對於文化創意策劃來說,才主要表現為創意思維和符號建構能力,是創意策劃的主導性因素;膽主要表現為創新魄力和自信心,是創意策劃的啟動性因素;識主要表現為創新意識和信息的有效占有,是創意策劃的統帥性因素;力主要表現為與創意策劃相關的學問、經驗儲備,是創意策劃的支撐性因素。一個優秀的創意策劃人,這四個方麵是缺一不可的。不過,四要素說也是有缺陷的,主要是比較籠統。
二、五大因素模型說
國際上對創新創意人才的研究,基於不同的學術背景有不同的側重點。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探討創造性人格與“五因素模型”的關係。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麵。這五種特質是開放性、宜人性、外向性、神經質和責任心,其中與創意策劃關係密切的是開放性、外向性和盡責性三個因素。
1.開放性
開放性(openness)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是指具有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慧等特征。這個維度的對比詞彙有好奇與守成、寬容與狹隘、時尚與傳統。開放性的人思維活躍,興趣廣泛,這對於創意策劃來說非常重要。而封閉性的人過分講求實際,往往墨守成規,不適宜從事創意策劃工作。具體來看可以分為六個觀察點:
(1)想象力
想象力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基本思維能力,但是人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限製自己的想象力。特別是那些理性過於強大的人和過分現實的人,常常將豐富的想象力視為不切實際、沒有意義的胡思亂想而屏蔽之。相反,對想象開放的人有生動的想象和活躍的幻想生活。他們的白日夢不僅僅隻是一種逃避,而更是一種創造有趣的內心世界的方式。創意策劃要求主體最大限度地展開其想象和幻想,並堅信這種看似不著邊際的想象和幻想對創意策劃具有重大意義。
(2)審美
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特質。在創意方麵有天分的人往往對藝術和美有極大的親和力和很深刻的理解。雖然他們不一定具有藝術創造的天賦,但他們一般都具有審美鑒賞的敏感,對意蘊美的理解和對形式美的把握成為他們進行創意時出新出彩的重要支撐點。
(3)感受豐富
感受的豐富性一是指敏度,二是指豐度。前者主要是強調創意者很容易感知自己的情緒和內心世界,是敏感的、及時的,而非遲鈍的、滯後的;後則主要是指多情善感,對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接納能力較強,接受界閾比較寬闊,能體驗到更為深刻和豐富的情緒狀態,而非膚淺的、狹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