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意人才結構上的失衡製約了創意產業的發展
比如傳媒行業發展比較早,目前人才已經相對飽和。而新興產業(如動漫和遊戲行業)人才就比較缺乏;相對於中低端技術類人才,創意產業所需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則十分緊缺,特別是處於靈魂地位的巔峰型創意策劃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以動漫業為例,有調查顯示,市場對這類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在60萬以上,而我國包括美編在內的專業動漫設計製作人員隻有3000人左右。目前,雖然全國已有170多家高校設立了動漫專業。但在培養方向上大多集中在動漫技術方麵,極少有動漫創意和營銷人才。創造型人才的匱乏,加之缺乏完整的產業鏈,使我國大多數的動漫企業都淪為“代工”企業或“加工車間”,而這一現象在諸多創意行業內都存在。
江南大學近期專項課題“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的調研,分組調研了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動漫影視、廣告傳媒、旅遊、創業園區等方麵的發展情況和相關態勢,僅從調研組對上海、杭州和無錫等市動漫產業諸多公司的走訪可見,在麵對“您認為公司目前的最大困難是――”這一問題時,分別有80%和54%的回答指向了“缺少好的創意和劇本”與“人才不夠”;在回答“您認為中國發展動漫產業的製約因素――”時,“缺乏業內高端人才”和“前端創意與劇本缺失”成為除“缺少真正的市場化機製”外,中選率次高的兩大因素(分別占61%和53%);業內人士認為,創意產業會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但創意人才的短缺成為創意產業發展的製約因素。從動漫從業者隊伍看,缺乏高端、創新和複合型的人才,特別是文化產品的創意、策劃人才,影響了優秀原創產品的產出和整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直接導致我國原創產品在選題創意、形象造型、故事內容、技術手段等方麵很難與日韓等國抗衡,使我國動漫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總之,目前我國在完整的創意產業人才鏈上,呈現出中端人才(即三分法中的第二類)堆積,而高端原創人才和文化創意產品的經營人才明顯不足的態勢,真正意義上的創意人才十分匱乏,特別是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研發和運作以及創意策劃人才的缺乏,導致了我國創意產業執行力和整合力的欠缺。
高端創意人才的缺乏,主要原因有兩個。
①我國的教育出了偏差。據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其創造力在所有參加調查的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五;調查同時顯示,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隻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隻有14.9%;在開發創新能力、培養多樣化思維方式的最佳時期,卻被某種固定的、僵化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大學教育業也不容樂觀,普遍看重科技層麵的培養灌輸,而嚴重忽視文化創意層麵的培育熏陶。開辦動漫專業而集中在電腦技術領域就是一個明證。所以有教育專家疾呼: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在扼殺學生的創造精神。
②我國目前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上,對於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要性嚴重忽視。我們在對中國學術期刊網近十多年來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後,隻發現30多篇專門探討創意人才培養的研究論文。相關研究的滯後,必然導致政府和高校在製定培養創意人才的政策和培養計劃上缺乏足夠的學理依據。比如,迄今為止文化創意既沒有進入學科目錄,也沒有進入本科專業目錄,而是分散在各學科、各專業門類之下,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科體係和專業體係,更沒有出現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甚至連像樣的係列教材也沒有。相比之下,作為創意產業發源地的英國,現在全國高校開設的創意類學位課程已經高達37000多門。因此,學術界和教育界聯動,深入探討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人才規格及有效路徑已成為一種當務之急。
二、文化創意策劃人才培養的瓶頸與突破
製約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瓶頸主要有三個:一是文化觀念上的消極作用所形成的無形的枷鎖;二是社會組織氛圍不利於創意;三是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存在誤區。
1.文化觀念的突破與更新
文化觀念既可以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種無形的枷鎖。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指出,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所隸屬的文化的產物,”“某種文化要比其他文化更能促進創造力的發生。”文化觀念就是一扇門,對那些敢於推開它的人來說,它就是一扇虛掩的門;而對於那些恪守它的人來說,它就是一道上了鎖的門。在我國數千年的封建專製統治下,傳統文化觀念不僅上了鎖,而且貼著封條,嚴重窒息著中華民族的創造性,迄今仍在產生消極作用。比較典型的消極文化觀念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守常”、“守中”、“守本分”的觀念
這“三守”觀念與傳統的儒家禮教有密切關係。現在我國似乎有一種高標孔孟之道的風潮。其實,儒家思想文化是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的。過去的全盤否定無疑是錯誤的,但現在的批判缺席也是危險的。特別是對於創新、創意,更是不利的。比如,孔子提倡“中庸”、“中行”,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要求“得中行而與之”。號召人們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信,非禮勿動”。這樣就勢必扼殺了人們的開拓進取和改革創新的精神。其消極影響是:總是向後看,總是折中觀望、安分守己,不敢突破常規。
(2)“知足”、“無為”、“不敢為天下先”的觀念
這些消極觀念與道家學說以及道教思想有密切關係。道家主張虛靜無為,清心寡欲,與世無爭。老子認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還將“不敢為天下先”為護身的“三寶”之一。道教更是倡導清心寡欲、養生保命。這類觀念像無形的牢籠禁錮人的開拓創新思想。民間有“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等一係列的“格言”,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促使人們隨大流,甚至反對和打擊那些冒尖者。
(3)“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觀念
這類消極觀念與小農經濟意識有關。我國曆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的小農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束縛之中,由此形成的“靠天吃飯”等思想以及“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等短視意識也製約著人的創造激情和想象空間。
文化觀念上的突破與更新需要思想武器。現在國內正掀起一股傳統文化熱,這是需要正確引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遏製創新、創意的東西,也有激勵創新、創意的東西。同一個孔子,既鼓吹“非禮勿×”之類,也反對處事圓滑的“鄉願”而讚賞敢於進取的“狂狷”之士。同為儒家經典的《周易》,既是卜卦算命的源頭,也倡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與時偕行”、“革故鼎新”。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有助於創新、創意的東西,破除那些經常會打擊創新、創意的障礙與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