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人們孜孜以求、極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標,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正因為“福”有如此大的魅力,福神成了備受人們崇拜的吉祥神。人們為他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神職並虔誠禮拜,希冀家門降福,鴻運綿長。
傳統吉神文化中,“福神”有兼容眾多吉祥神職的功能,但也因此失去了鮮明的象征,其形象與功能變得模糊不清,以至於人們在祈求某一個具體的好運時,往往要祭祀專供某職的吉祥神,福神隻在人們祈求的目標比較空泛時才成為人們供祀的對象。
福神的早期形象——福星
福神最初源於先民的星辰崇拜,即福星,後來才逐漸人格化。古人崇拜星空,認為浩渺無際的星空是眾神的居所,每一點星光都是一位星辰之神。而木星是五顆引人注目的行星中的一顆,同時木星每進一宮,就代表地球度過了一年,故木星又叫歲星,可以說是福神的早期形象。
早在西漢時,木星就被作為賜福之星看待,政府專門建造廟宇來供奉歲星,這種祭祀製度一直持續到晚清。在紫禁城南的先農壇旁邊就有一座祭祀歲星的大殿,每到金秋時節,皇帝便率領文武百官在此舉行盛大儀式,祈求歲星賜福天下,保佑五穀豐登。民以食為天,豐收當然是福,故而歲星被賦予福星稱號,自然也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由此,木星便成為人們辭舊迎新時遙祀祈福的對象。人們祈望新的一年能獲得好運、平安無事,於是產生了許多民間故事,都是說年末歲首之際,福星要降福人間,逐漸形成了人們除夕之際要等待歲星來臨以獲得福運的守歲習俗。至今,除夕之夜,全家仍要圍爐而坐,終夜不眠,期盼福星降臨,來年幸福吉祥,家道興旺。
福神的普遍形象——賜福天官
在福神的各種形象中,最為人們所熟知和普遍認可的是民俗年畫上的“賜福天官”。其形象一般是朝官裝束,身著紅色袍服,腰纏龍繡玉帶,手執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善目,五綹長髯,一派喜顏悅色、雍容華貴的氣象。有的年畫上,天官身旁還有一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蘭、牡丹,寓意“玉堂富貴”。還有一種天官圖,天官笑容滿麵,手抱身帶五個童子,童子手中分別捧著仙桃、石佛、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等吉祥物。也有的天官手持“天官賜福”的條幅,就更為直白了。
這賜福的天官,是道教樹立的福神。傳說東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作三官書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他們各司職責,其中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於道教著力尊奉宣揚,這種說法便流傳下來,其中“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受人們歡迎。於是,人們便把天官作為降福的福神來信奉。
福神的典型形象——福神陽城
另有傳說,福神由曆史人物演變而來。福神陽城(楊成)即典型的一例。福神陽城的打扮不似天官,而是一位員外模樣,很像福祿壽中的祿神。
陽城為唐德宗期間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時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慣例,州裏每年要把侏儒貢獻朝廷,供宮中玩樂。每逢強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離死別,哭聲震天,慘不忍睹。陽城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寫了一道奏章:“州民盡短,無以貢,不知何者可以貢?”德宗皇帝看了奏章,終於省悟,下詔自後免除道州進貢侏儒。
陽城給道州人民帶來福音,道州百姓感恩戴德陽城為民解災降福,各自捐資為陽城建造祠堂,眾多人家還供奉陽城的畫像。久而久之,陽城被奉作了福神。這也清楚地表明,能為人民謀幸福的人,也就是人民心目中的福神。
延伸閱讀
福的象征物
由於對福的期盼,人們利用漢字的諧音、民間傳說等手法,創造了許多表現祈福願望的福的象征物。如:
蝙蝠:蝙蝠被看成“福”的形象化身,僅僅是因為“蝠”與“福”諧音。
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更是人們祈福的常用形象。
鳳凰:傳說中能治天下之亂的靈鳥,相傳隻在太平盛世時才會出現,故鳳凰在民間吉祥符中常常出現。
麒麟:也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的吉祥瑞獸。
如意:如意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器物,自古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好,取其名字的吉利之意。
福字貼:春節期間的吉祥對聯,福字倒貼,取“福到(倒)”之意。
此外,還有一些祭祀之後的祭品,民間認為是福物,得到供品是幸運的,所以民間有分食供品之俗。既有著血緣的“緣分”之意,也有“福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