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神就是掌管文運利祿的神靈。人們相信祿神可以保讀書人文章出眾,金榜題名,獲得功名,所以祿神被認為是讀書人的主宰神,同時也是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愛的吉祥神。
祿即官俸,也指官職。古代封建社會以科舉取士,讀書人一旦通過科舉考試,便可以做官,拿朝廷俸祿。高官厚祿是讀書人一心向往的,於是便產生了祿神崇拜。
祿神的起源——星神
和福神源自歲星一樣,祿神也源自星神,又稱“文昌”、“文曲星”、“祿星”。在北鬥星上有六顆星,合起來稱為文昌宮。其中的第六顆星即是人們崇拜的祿星。唐代裴庭裕著《東觀奏記》中說:“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可見,學子的生活、命運與文昌星有關。
又有文昌帝君被認為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人、求科名者最尊奉的神抵,深受民間的崇信、奉祀。周朝以來,曆代都相沿製定禮法,將對文昌帝君的祭祀列人祀典。隋唐科舉製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受到文人學子的頂禮膜拜,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
此外,主管功名利祿的神靈,還有魁星及魁星人神。魁星本是北鬥星鬥部四星的總稱,四星附近的六星為文昌宮,故有魁星點鬥的說法。魁為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試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以魁星為賜科試第一名的神靈,同時,也以魁星為主管考試的星官。士人拜祭魁星,都含有祈望高中的意思。但科舉考試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故而魁星的適用範圍沒有文昌星君那麼大,影響也就小得多。
魁星的形象是據魁字字形想象出來的。一個如鬼的神靈用腳踢一隻鬥或抱一隻鬥,就是畫中常出現的魁星形象。另外還有一種魁星圖則畫一鬼立於鼇頭之上,舉足起鬥,反顧以筆點之,稱為“魁星點鬥,獨占鼇頭”。魁星又稱奎星。顧炎武《日知錄》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仍不能象奎,而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字之形,為鬼舉足而起鬥。”謂其源流頗為荒謬。
祿神的民間形象
舊時民間,喜慶節日正式演出戲曲之前,往往有一種“跳加官”的表演,以祝願主人和賓客鴻運高照,升官發財。由一人扮演祿神,身穿大紅官袍,頭戴白色麵具,麵具作笑容可掬狀,手捧巨大的朝紛,上書“當朝一品”,上場繞幾周,便下場。然後抱一小孩再出場,同樣繞場幾周後下場。最後出場則手拿一紅色條幅,不斷向台下展示條幅上的字樣——“加官進祿”,也是繞場幾周後下場。“跳加官”含有祈願祿神賜給官運的意義。
在年畫中,祿神有兩種形象。一種祿神年畫繪文昌帝君,無非是著官帽官袍之類的形象。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兩側常繪有兩位童子像,俗稱“天聾”、“地啞”,為一聾一啞的侍童。《曆代神仙通鑒》記載,(文昌帝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掌握著天下讀書人的貴賤,故用聾啞於側,使其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以免泄露天機。
另一種祿神年畫則是以鹿來增加“祿”的吉樣含義。鹿作為吉祥物由來已久,最早被認為是一種仁獸。科舉考試產生後,鹿因其名字又漸具象征功名利祿的意義。在以祿神為主題的民俗年畫中,鹿有時是著官袍的祿神的坐騎,或者是一官員模樣的人所撫摸的對象,以突出“進祿”及官運亨通的主題。有時,鹿與福神、壽神同處一畫中,鹿象征利祿,即代表祿神。
延伸閱讀
文昌帝君的傳說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傳說中,文昌帝君真有其人。
他名叫張亞子,是一個侍母至孝的乖兒子,在當地以教書出名,後來還被朝廷招納為官。後來不知是否被奸人陷害,還是朝廷搞錯,張亞子被任命為武將,可是張亞子根本不擅長領兵打仗,最後戰死沙場。死後,百姓為他在梓潼縣七曲山上立了一座廟,因此之故,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帝君”。最初他是被當作雷神祭祀的,以後逐漸成為梓潼地方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筆作所謂《清河內傳》,說他生於周初,後來經過七十三代,西晉末降生在四川七曲山,為張亞子,成為梓潼神;並說張亞子因其在世間所做的事情而受到玉皇大帝的賞識,玉帝就派他掌管文昌府,成為在科舉進仕年代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而必供奉的文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