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是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慶的神祗。人們總是希望趨吉避凶,追求喜樂而厭棄悲哀煩惱,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不僅是人們的一種求安求財心理,也是一種精神寄托。
在民間禮俗活動中,喜神經常為人們所奉祀,尤其在婚禮中。但在民間吉神中,喜神卻不常見於經傳,而且形象也少見於圖繪。從一些古籍來看,喜神純粹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不似其他神祗,還有個依托或姓氏。民間供奉的喜神,其實大多為“月老”和“和合二仙”。
月下老人
在民間敬奉的喜神中,月下老人必不可少。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我國至今還有些地方稱媒人為“月老”,足見月下老人的影響之大。月下老人可以用心使一對青年男女實現花好月圓,也可以粗心大意讓一樁婚姻陰差陽錯。因為他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所以一直接受著無數含情脈脈的少男少女的禮拜和祈求。
傳說中月老主管著世間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紅繩係男女之足,以定姻緣。唐代李複言的傳奇小說較早地對此作了詳細記載。
相傳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未娶。一天夜裏,他經過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著一布袋坐著,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韋固問他在翻查什麼,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說:“袋內是紅繩,用來係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係,便定終身。”這就是流傳千年的俗語“千裏姻緣一線牽”的來曆。
韋固十分驚奇,忙打聽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書查看,笑著對他說:“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頭賣菜的瞎老太婆的3歲女兒。”韋固勃然大怒,暗地裏派仆人去刺殺那個小女孩。不料,仆人因失手隻刺中了她的眉尖。
14年後,韋固從軍立功,相州參軍王泰要招他為婿。王泰的女兒年十六七,容色華麗,隻是眉間常貼一花。韋固問起究竟,才知道此女正是過去月下老人提及的3歲小女,後來被王收養,視為己出。韋固才知道天意不可違,真是千裏姻緣一線牽。宋城的縣宰知道這件事後,把那間客棧定名為“定婚店”。牽紅線的老人,從此稱為“月下老人”。
這個故事既富有傳奇性,又包含封建婚姻的悲劇性。對於那些舊時被扭曲的包辦婚姻,也許多少能引發人們的思考。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也是喜神。舊時民間舉行婚禮時,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取“和諧好合”之意,以圖吉祥喜慶。
“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聖”,是傳統所供奉的和合之神、歡喜之神,別稱“歡天喜地”。和合二仙為民間傳說中象征團圓、和諧、吉慶的二位仙人,是掌管婚姻的喜神,主婚姻和合。
相傳,和合二仙本是肉身投胎,並非仙人,他們都是唐代人。他們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他們同住在一個村子裏,親如兄弟。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後來拾得要和那個女子結婚,寒山於是棄家到蘇州楓橋,削發為僧。拾得了解到這件事,亦舍女來到江南,尋找寒山。探知其住處後,乃折一盛開荷花前往見禮。寒山一見,急持一缽齋飯出迎。二人樂極,相向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開山立廟,叫做“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為二,為蓬頭之笑麵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於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與廳堂,以圖吉利。
延伸閱讀
雙喜字的由來
我國民間通常把兩個並在一起的喜字讀作雙喜,作為吉慶的標誌,在結婚的時侯運用最多。相傳這個雙喜字是由我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所創。
傳說有一次王安石進京趕考,見一馬姓富戶的門前張燈結彩,燈上懸一上聯:“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閃鼓天作證”。並傳語眾人,誰能對出下聯便將小姐嫁給他。王安石因趕考在即,所以沒有多加理會,匆匆趕考去了。王安石的科考考得非常好,考官傳他麵試,指著廳前的飛龍旗出了一聯“龍王設宴,日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煤”。此時王安石馬上想起了那副上聯,隨口就答道“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閃鼓天作證”。考官們見他才思敏捷,無不交口稱讚。
考完試後,王安石馬上趕到了馬家莊,就用考官所出的那副聯對出了馬家的上聯。完婚之日,正好傳來捷報,王安石金榜題名中了頭名狀元。新娘子高興地對王安石說“王郎金榜題名,又遇洞房花燭,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乃雙喜臨門。”王安石聽後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揮毫連寫兩個大喜字,以表達他此時此刻的快意心境。從此兩個並列在一起的喜字就成為我國傳統的喜慶或婚娶的祥瑞標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