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古蜀文化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遺址位於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衝積扇上,在沱江支流湔江南麵。它的得名,傳說是玉皇大帝從天上撒下三把土,落在廣漢的湔江邊,成為大平原上的三堆黃土,就像三顆金星成一直線,所以稱為三星堆。
當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考古證明,三星堆實際上是一段城牆,經風霜雨雪,黃土夯築的牆體坍塌出兩個缺口,因而成為三個土堆。三星堆遺址於1929年被發現,後多次發掘,尤其是1968年發現兩座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珍貴文物,包括精美絕倫的六件國寶級文物。三星堆是殷商時代與商文化並行的西南地區獨特的文明中心,長江上遊的成都平原文明同黃河流域古文明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表現人“眼睛”的文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這些文物本身珍貴、奇特,如一件大麵具,眼球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這與古蜀人崇拜祖先有關。據學者研究,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麵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麵具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造像。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華夏族第一個把山上的野蠶進行馴化,變為家蠶的人,是古蜀國第一個蜀王。從古史資料分析,蠶叢長像奇特,衣著特別。據楊雄《蜀王本紀》說:“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華陽國誌蜀誌》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作石棺石槨”。還有記載說他“衣青衣”,教人農桑,被尊為“青衣神”。從上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像蠶叢的形像是:他長著鼓鼓的眼睛,頭上挽著高高的髻,穿著青色的衣服,衣襟左衽(傳統中國人右衽),他曾住在阿壩汶川疊溪一帶的岷山石洞中,過著穴居生活,後來率部落順岷江而下進入成都平原,引導人民開始平原生活。
蜀帝化杜鵑
上古時期,傳說有一個男子,名叫杜宇,從天上落至古蜀地區;又有一個女子,從長江源頭的井水裏出來,嫁給他做妻子。於是他自己立為蜀王,號稱望帝,建都在汝山下麵的郫地。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播種,以致啼出血來。
古蜀文明
古蜀人民根據成都平原的水源情況,土地特點,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從漁獵時代轉向農耕文明,經過曆代蜀王的治理,川西平原五穀豐登,蜀國領地不斷擴大。
從蜀族先王名稱來看,他們主要是以鳥為祖神,推崇鳥圖騰。柏灌是水鳥,魚鳧即魚鷹,杜宇是杜鵑鳥,另外從三星堆大量鳥類青銅器也可以證明。蜀民經曆了飼養野蠶、家蠶、漁獵、農耕的時代。
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曆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詭譎的青銅器造型,還有流光溢彩的金杖,滿飾圖案的邊璋,其他文物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延伸閱讀
三星堆“銅巨人”
三星堆出土青銅器“銅人”高一米七左右,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稱為“世界銅像之王”。鑄造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龐大的青銅巨人,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屬首例,因此被譽為“東方巨人”。
青銅像的頭頂花冠的正中,有一個圓形的代表太陽的標誌。從它所在的位置看,這個大立人像也許就是代表太陽神在行使自己的職能,也許他本身就是太陽神的化身。這是太陽崇拜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