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大漠中的神秘王國——樓蘭遺址(1 / 1)

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字眼,它昔日的輝煌和今日的荒涼,形成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無論從探險,還是人文發掘,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暫時緩解了樓蘭缺水的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嚐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缺水而廢棄了。

另一種說法認為,樓蘭的滅亡,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結果,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堿日積,最後必然消亡。

消亡原因

據史料記載,樓蘭為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成為西域長史府所在地,後來被鄯善國所替代。因其位於塔裏木盆地東部,因而是中原地區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為當時西域政治、經濟、交通的樞紐,樓蘭曾輝煌一時,但東漢以後即從曆史文獻中消失。公元4世紀末已人去城空田地荒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目前的普通看法是樓蘭消失於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下遊地區水源枯竭。考古發掘從樓蘭遺址出土各類文物,特別是木簡文書具多,不僅彌補了史籍記載的空白,更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樓蘭古國消亡的原因。

古樓蘭興衰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漢代的樓蘭國,有時偏向匈奴,有時歸附於漢,維持著靈活的外交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王朝與西域諸國交通要衝,漢軍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西漢武帝時派人出使西域,並開通與中亞、西亞及歐洲貿易的絲綢之路,樓蘭成為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中轉站。由於當時樓蘭王攻殺漢使、劫掠商人,公元77年,漢武帝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並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樓蘭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更國名為鄯善,遷都逆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新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漢政府遣吏卒在樓蘭屯田,使得樓蘭昌盛一時,最盛時有臣民一萬四千餘人,士兵三千多。至公元四世紀末,曆史文獻中樓蘭的記載就減少了,多記載其荒涼境況。其消亡的原因,至今仍為學界爭論不一。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文明之一,它和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消失的文明一道成為最受世人矚目的未解謎團。它曾經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樓蘭文化是研究人類的曆史發展,自然的更迭,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源,是一筆無法估量的曆史遺產。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這在學術上,和經濟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義。有計劃地,以科學的理念開發樓蘭及其文化遺產,就是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延伸閱讀

樓蘭美女

1980年在孔雀河下遊的鐵板河三角洲,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一具中年女性幹屍,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始稱“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年的曆史。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四十五歲左右,生前身高1.55米左右,為O型血。她身穿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製的毛皮靴。發長一尺有餘,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羽毛,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