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氣韻悠長的國粹——京劇(1 / 1)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是中國的“國粹”,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曆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2006年,被國務院認定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時有“國劇”之稱。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據說京劇於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徽戲進京是在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

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的戲劇產生,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至北京。

京劇又被稱為“東方歌劇”,是因為它和歌劇都是集歌唱、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於一體的特殊戲劇形式,在形式上極為類似;同時,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們都獲得了經典性地位。

藝術特色

京劇兼具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麵的內容,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製約、相得益彰的舞台藝術。它作為舞台藝術,內容十分豐富,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規範化的表演方式。

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要求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技藝的全麵性、完整性也要求更嚴,對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京劇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對時間的限製,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京劇的價值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係已經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係的代表,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萊希特表演體係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京劇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

延伸閱讀

京劇的四大派別

梅蘭芳(1894~1961),幼年學戲,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麵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世稱“程派”。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

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世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