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西北黃土高原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秦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由陝西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而成。
秦腔的曆史
秦腔是元明之際流傳於關中一帶的勸善調及當地民間音樂與關中方言結合形成的一個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區。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由此可知它的起源在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所以得名秦腔。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到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現已發現的秦腔傳統劇目有三千多種,多取材於曆史故事及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其中包括《春秋筆》、《和氏璧》、《玉虎墜》、《紫霞宮》、《麟骨床》、《長阪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娘教子》、《櫃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代表性劇目。
藝術特點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有生、旦、淨、醜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幹的三路角色製。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醜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
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加奇異多姿。
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主要表現悲憤淒涼的情緒。秦腔演唱時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滾板等板式,伴奏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三弦、揚琴、嗩呐等;武場基本使用打擊樂器,包括指板、幹鼓、暴鼓、戰鼓、鉤鑼、手鑼、水水等。
秦腔的腳色行當傳統上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淨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涼、雄邁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細膩、婉轉流變、細膩典雅。
傳承價值
秦腔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中國西北地區文化的標誌性符號。秦腔藝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社會縮影,對於研究我國西北地區早期的社會形態、道德價值係統、生活方式及民俗形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現存梆子戲聲腔家族中影響最大、流傳區域最廣的劇種之一。秦腔藝術的劇本和表演程式,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寫意、抒情、傳神審美觀的直接表現,在多元文化發展並存的今天,保持文化的獨立個性,對於保存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之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延伸閱讀
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
魏長生(1744-1802年)字婉卿,四川金堂縣人。因排行第三,人稱魏三。少年時代容身於江湖組織,後來流浪陝西,遭人欺侮,生活極為困頓,加入同州梆子戲班學戲,發大願藝不驚人死不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魏長生挾秦雲蜀棧的雄風,率領秦腔戲班初入京師。戲班的行當整齊,基本功紮實;演出劇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且有改進。魏長生創造出來的西秦腔,在北京刮起了強勁的“魏旋風”,轟動了整個北京。近代日本著名戲曲史家青木正兒甚至把他的這次演出寫進了《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讚譽他是“旦色界辟一新紀元的天才,得寫實之妙者。”
飲譽京華之後,魏長生師徒和權貴們的某些要求相抵觸,因此南下到揚州,魏腔頓時風靡揚州,成為當地名流的坐上客,被譽為“野狐教主”。至此,附近各省市、各劇種的演員,紛紛湧至揚州,向他學習唱腔。
1802年魏長生在京演完《背娃進府》後,突然
命於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