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百戲之祖——昆曲(1 / 1)

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的發展曆程

昆曲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同。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這是昆曲的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保留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色,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為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明代隆慶年間,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力。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

藝術特點

“水磨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拍,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表現形式

昆劇的舞蹈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和場地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折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需要,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

延伸閱讀

昆曲的發源地——千燈古鎮

千燈舊稱千墩,據《 南誌》載:昆山縣東南有水曰千墩浦,蓋

江自吳門東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統二年(1910年),易名墩。古鎮是江蘇省曆史文化名鎮,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曆史,古鎮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素有“金千燈”之美稱。古鎮曆史上的名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顧炎武、顧堅等,其中顧炎武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誌士。千燈還是昆曲的發源地,昆曲的創始人顧堅的故居就在這裏。另外這裏還有昆曲表演,不斷的演繹著華美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