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曲,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流行於皖、鄂、贛三省。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演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和安慶的曲調相結合,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方式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代崇禎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黃梅戲的發展,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可以算作是初期;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段時間,可以算作是黃梅戲逐漸職業化的時期,從農村草台班子走上了城市舞台。這段時間黃梅戲受到其他劇中的影響,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元素,完善了自己;第三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現在,是黃梅戲的成熟期,大幅度的培養名角,並進而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係。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也稱“打彩調”,是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後,因常被演員用來向觀眾“討彩”而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主調”,又稱“正腔”,是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裏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角色行當
正旦:多扮演莊重、正派的成年婦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穩重大方。如:《蕎麥記》中的王三女、《羅帕記》中的陳賽金、《魚網會母》的陳氏等;正生:又稱掛須,有黑白須之分,一般黑須稱正生,白須稱老生。重唱念,講究噴口、吐字鏗鏘有力。如:《蕎麥記》中的徐文進、《告經承》的張朝宗、《桐城奇案》的張柏齡等。
小旦:又稱花旦,多扮演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要求唱做並重,念白多用小白(安慶官話),聲調脆嫩甜美,表演時常執手帕、扇子之類,舞動簡單的巾帕花、扇子花。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時常執折扇。如:《羅帕記》的王科舉、《春香鬧學》的王金榮、《女駙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醜:分小醜、老醜、女醜(彩旦)三小行。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為幫助演出,小醜常拿著一根七八寸長的旱煙袋,老醜則拿著一根二三尺長的長煙袋,插科打諢,調節演出氣氛。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在戲中多為配角。如《蕎麥記》中的王夫人。
花臉:黃梅戲中花臉專工戲極少,除在大本戲中扮演包拯之類的角色外,多扮演惡霸、寨主之類的角色,如《賣花記》的草鼎、《二龍山》的於彪等。
延伸閱讀
黃梅戲創始人——邢繡娘
邢繡娘(1793~1858年)出生於演唱世家,從小與兄嫂一起出門賣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贏得了“不要錢,不要家,要聽繡娘唱采茶”的美譽。繡娘因丈夫死於水災,再次回到娘家與兄嫂搭班唱戲,又相繼獲得“北方梆子有二,黃梅調子無雙”和“不接京城大戲王,願請黃梅邢繡娘”等美譽,再加上黃梅縣“一去二三裏,村村都有戲”和黃梅縣幾乎人人都是“戲迷”的地域氛圍,從而為邢繡娘最後完成黃梅采茶戲的創建,提供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