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牽在線上的舞台——木偶戲(1 / 1)

木偶戲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的曆史。木偶戲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偶戲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一些文明古國,如埃及、印度都有木偶戲的遺跡。木偶戲,古稱道傀儡、魁儡子或窟儡子。唐人韋絢著《劉賓客佳話錄》、明代王衡著《真傀儡》雜劇中,記載了唐代大司徒杜佑在揚州市靜街坊看“盤鈴傀儡”的故事。

木偶藝術的起源

中國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活動木偶人,野史記載,漢初名臣陳平曾經利用漂亮的木偶人為劉邦解圍;而《列子湯問》中,則記述偃師向周穆王獻上能歌善舞的偶人。盡管這些文獻說明中國出現活動木偶人的時間很早,但是關於木偶戲的記載卻仍然較模糊。

木偶藝術的起源與人類的遊戲本能和最早的偶像巫術大有關係。1981年,在遼寧東溝縣三家子村後窪屯東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年前),在最下層發現有石器、玉器及雕塑等;其中陶塑器型有底部中間有孔的人頭像和動物頭像,小孔可以插入木棍作舞弄之用,與後世杖頭木偶近似。其餘雕塑則大都於一側有小孔,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都是用來佩戴在身上的裝飾物或靈物。這些雕塑不管是作為崇拜對象也好,或祭祀的對象也好,當年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顯然是非常珍貴的,當他們擎執著、供奉著、摸弄著,或遊戲、歌舞、祈禱時,或逗弄自己孩子時,也許會以這些人像或動物像講述氏族或家族的曆史。這可能就是木偶藝術的最早起源。

木偶戲的傳說

相傳在明代嘉靖年間,有位秀才屢考不中。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到九鯉仙公廟去占卜。恍惚之中,仙公拉著他的手,在他的掌心中寫了五個字:“功名在掌中”。他認為這是一考必中的意思,於是欣然赴考。可是等到放榜,仍是名落孫山。秀才悵然若失,感到無顏見家鄉父老,便流落他鄉,在街頭幹起了街頭藝人的行當。但是他又覺得自己堂堂一個秀才在街上拋頭露麵說書,有失體麵,於是就用簾子把自己擋上,讓觀眾隻聽其音,不見其人。

一天,有一位操縱木偶的師傅在簾外聽他說書,覺得他的語言很生動,就建議他手托木偶,邊說邊做表演,結果大為成功,獲得人們的滿堂喝彩。這時秀才才明白當年仙公所寫“功名在掌中”的意思,原來是預言他將來是演布袋木偶的“戲狀元”。

木偶戲的發展曆史

木偶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商代(前16世紀~前11世紀)奴隸殉葬的習俗,從安陽殷墟中就發掘出3000件帶枷的奴隸陶俑。到了戰國時代(前476~前221年)開始出現供人娛樂的樂俑。而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年)樂俑已作為一種表演藝術。三國時代(220~280年)則出現了技藝精湛、模仿人歌舞雜技的木偶表演“水轉百戲”。

隨著戲曲文化的發展成熟,木偶表演也開始吸收戲曲的元素,逐漸形成木偶戲。據考證,木偶戲的出現最遲在北齊時代(550~577年),到宋朝戲曲藝術成型時,木偶戲也進入空前興盛時期,當時木偶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大多為後世所承襲,如懸絲傀儡(提線木偶)、杖頭傀儡、水傀儡、藥發傀儡、鐵枝木偶、布袋木偶和肉傀儡。明清時期,木偶戲滲透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的戲曲相結合,形成豐富多彩的地方木偶戲。比如陝西合陽線戲、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戲等等,都是木偶表演和地方戲曲藝術結合的產物。電影出現後,木偶藝術再次得到發揚,從而出現了電影木偶劇,增加了木偶戲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中國木偶製作藝術家

江加走,又名家走,字長青。福建泉州人。其父江金榜,是製作粉彩木偶的老藝術家。江加走幼年家貧,受父親影響,熱衷於雕刻木偶。十八歲時繼承其父雕刻神像、粉彩木偶的事業。潛心鑽研傳統技法,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創作的木偶頭像,講究麵部結構和表情,人物性格鮮明,神態生動,有的雙眼能左右轉,顧盼生姿。1920年,所雕木偶《封神演義》中人物,深受廣大觀眾讚賞。建國後,他的作品曾走向海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收到江加走的木偶雕像禮物後,讚歎有加。國際木偶界更是把江加走稱為“木偶之父”,他所獨創的風格被冠以“家走頭”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