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國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餘年來,她為繁衍在中華大地上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慰藉,寄托了對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幸福的向往,它是曆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皮影戲也叫“紙影戲”、“燈影戲”,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戲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的傳播
皮影戲的搖籃在陝西,明代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據說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一種說法是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可謂影響深遠。
藝術特色
皮影戲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甘肅隴東的平涼、慶陽各縣,陝西的華亭周遭,以及臨近的寧夏一代,皮影戲都非常成熟。
隴東皮影戲太約在明清時就巳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端莊;攜刻精細流暢,重視圖案的裝飾效果;著色對比強烈,活潑明快;影人肢體部分之間的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靈活,充分體現了粗中有細、豪放有致的藝術風格。
陝西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造型質樸單純,富於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藝術特色。陝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輪廓簡明寫意,線條優美生動有力度,有勢有韻,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
山西皮影嚴謹規範,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陝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線除了虛線、實線之外,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更為別致。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設、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致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製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彩鮮豔明快、清雅大萬,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
皮影戲的影響
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製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杆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杆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延伸閱讀
漢武帝與皮影戲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
之一,她生得雲
花顏, 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歌舞。他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填詞,也是一個著名的藝術家。因此,兄妹二人都很得漢武帝的寵信,李夫人生的兒子被封為昌邑王,甚至準備立為繼承人。可惜李夫人身體弱,更因為產後失調,因此萎頓病,日漸。
不久,李夫人去世,漢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後之禮營葬,並親自督畫工繪製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裏,旦夕徘徊瞻顧,低徊歎。漢武帝思念李夫人,有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自稱能夠召神喚魂,使皇帝和李夫人見麵。漢武帝非常高興,當即讓他作法。少翁告訴漢武帝,帝王的陽氣過重,隻能遠觀,但不能靠近,武帝答應了。果然,不久紗帳中隱約出現一個美人,模樣神態與魂牽夢索的李夫人一模一樣,漢武帝連忙趨前審視,卻突然消失。
實際上少翁所用的正是皮影,他用皮影剪裁了李夫人的側麵像,然後投影在紗帳上,使得漢武帝誤以為是李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