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講述的口頭文學。因使用口頭語言,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範。現在流傳下來的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征。
評書,又稱說書,廣東粵語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中國傳統的口頭文學,從宋代起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
評書的起源
評書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是評書淵藪。
據老藝人們傳說,評書的南北兩支派,都由明末清初的說書人柳敬亭所傳。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隨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曾在北京說評書,而且收王鴻興為弟子,這是北京評書的源頭。王鴻興又把評書藝術傳給了何良臣、安良臣、鄧光臣三個徒弟,時人稱為“三臣”,成為當時評書界的權威,這三個弟子自立門戶後,北京的評書藝人大多誕生在這三個流派。清代時,政府曾對評書這種行業備案,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掌儀司出現立案,說書藝人還有皇家頒發的執照。早年的評書大多說唱相兼,類似於現代的西河大鼓、樂亭大鼓,說與唱相輔相承。因光緒年間聽書的多為太監,因此,受到慈僖太後的召見,傳入宮中。由於評書中唱的部分難登大雅之堂,因此省去了唱,隻是“評講”,從而誕生了桌凳各一,醒木一塊,完全用口頭語言來講說的藝術,此後這種方式得到廣泛認可。
語言特色
評書的腳本不但要求能夠閱讀,而且要求適合上場表演,語言必須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裏早已有了示範。像《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醜態是這樣的:“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評書藝術家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藝術風格
剛勁派
這派藝人吐字輕巧、俏麗、語調沉重而不呆滯,擅用“貫口”。詩賦,喜歡用典。描繪戰鬥場麵感情充沛、講究聲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模擬人物常常用大動作,火爆有力,反差鮮明。敘述過程中常常穿插妙趣橫生的評點。
細膩派
細膩派又叫做“方口”。這派藝人口齒清晰、沉穩老練、外鬆內緊、說辭細膩,含蓄、洗練、突出靜功,動作幅度較小。描摹人物形象準確,傳神,鋪排情節自然流暢。
灑脫派
灑脫派又叫“活口”。這派藝人以淵博的知識,洞察世態的經驗,明快敏捷的機智,即興發揮、剖情釋理、針砭時弊,諷刺醜惡,冷雋、幽默、含蓄,靈活多變,以現掛(指演員根據演出的實際情況,在適宜的情境裏,聯係當時當地發生的事件,現場進行即興發揮)取勝。
延伸閱讀
評書創始人——柳敬亭
柳敬亭(1587~約1670年) ,祖籍南通餘西場,生於泰州。原名曹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評書藝術家。15歲時因為強悍不馴,犯法遭到通緝。泰州府尹李三才為其開脫而流落在外。因為常聽藝人說書,就在市麵上按照小說野史開講,居然吸引了大批聽眾。在上海時受到莫後光指點,使其說書水平達到質的飛躍。
柳敬亭曾主張改良政治,以挽救明王朝的危機。他與名將左良玉結為知己,曾深入軍營勸其竭力抗清,並以說書鼓勵士氣,後左良玉病死九江舟中。柳懷念舊友,回到江南,酒酣之時,向人痛說左良玉遺事,聞者無不淚下。明亡後,清廷厲行“剃發令”。柳以說書藝人表演古人需要為名,一直留發不剃,不改明代衣冠,以寄傷懷故國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