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產生於武當道教,以老莊哲學為理論基礎,注重內家修為,具有以武演道,以柔克剛等特點。武當武術集養生、技擊為一體,是中國武術源流中最著名的一個宗派。2006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當武術的起源
武當武術的發源地在湖北武當山,相傳創始人是元末明初的道人張三豐。傳說張三豐見蛇雀相鬥、夜夢玄帝受神拳,並參悟道教的哲學元素,創製了武當武術。張三豐有七個弟子,其中張鬆溪對武當拳術有較大發展,創立了“鬆溪內家拳”,並在寧波鄞縣、溫州一代傳播。張氏再傳弟子黃百家對武當武術做了較多記錄,尤其是學術上做出了較大貢獻。
武當武術的特色
以“道”為指導原則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中國武術的一大創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術上的一種改良,是先有理論後有拳法。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為道家哲學。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天、地、人”之間有一個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為萬物,而又製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它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爭;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為武當武術的創製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養生為宗旨
武當武術在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融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和中國傳統醫學相結合。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的訓練;內與外兩個方麵都堅持中、正、平、圓、鬆、靜、柔、活,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建立起“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以提高性腺係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
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武術的核心內容,其根本原理還是源自“道”。道家的武功拳法一貫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所以,它便產生了“後發製人”的要求和“貴化不貴抗”的鬥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製動”。所以,以技擊為末學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
以道德為門風
這裏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豐究竟製定了哪些訓誡尚不得而知,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已複禮”,遵守公共道德。
以自然為神韻
武當派拳法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回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體現出一種力的含蓄柔韌美,也體現出一種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傳承意義
武當武術以鬆沉自然、外柔內剛,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而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之一。武當武術原本以武當山為文化空間,曆史上武當山有無數高人和隱士,是專業修道者的棲息地,經過他們的演練和傳播,武當武術聲譽日隆,最終遍及中華大地。
延伸閱讀
武當武術的創始人——張三豐
張三豐,南宋淳
七年(1247年)生於蒙古帝國統治的遼東
州。因為不修邊幅,人稱張
。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任中山博陵令。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永樂帝曾經召見他,但沒有應招。傳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但並無依據。但有一點是可信的,那就是張三豐曾命弟子孫碧雲給永樂帝帶了一封信,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明英宗、明憲宗、明世宗都曾賜予封號。後來不知所終,傳說羽化升仙。按照傳統的說法,他生於南宋末年,如一直活到明代則將近二百餘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