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文武雙修——邢台梅花拳(1 / 1)

梅花拳是中國傳統的武術流派之一,它曆經一代代武術名家的錘練,日臻完美。梅花拳簡單易學,強身效果顯著,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河北省邢台市對此拳種予以申報,於2006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花拳流行於冀南邢台廣宗、平鄉和威縣一帶,以廣宗、平鄉兩縣為主。據《廣宗縣誌》和《平鄉縣誌》記載,梅花拳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吸取了周易八卦的原理,化陰陽五行於招術中,文武雙修,陰柔與陽剛相融合。先後出現鄒宏義、景廷賓等著名拳師。

梅花拳的淵源

梅花拳古稱梅拳,梅花樁,是幹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為我國較為古老的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至今已有百餘世矣。”一說出現於西周,一說出現於春秋時期。現代可靠的記載,主要在明代,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梅花拳一直缺乏史料記載,個別文獻中提到也較為隱晦,基本處於迷霧中,無法考證。梅花拳從第三代鄒宏義才開始擁有明確的記載。

梅花拳內容

梅花拳的內容分為兩個方麵:

文理

“未學藝,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論,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精義妙法,講究修心養性,煉神煉氣,要求練功者身心雙修,文武兼備,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招,趨避之內有利害”,“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

武功

梅花拳的練習,首先要從基本功練起,其內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練習。武功鍛煉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的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譽為“文化拳”。

梅花拳的特點

梅花拳十分重視基本功的練習,入門必須從五勢(大勢變化,順勢變化,拗勢變化,小勢變化,敗勢變化)開始。五勢為梅花拳基本套路中五個最基本的莊步姿勢。並且要求規矩嚴謹,短小精悍,招式靈活。在練法上排除雜念,思想集中,配合呼吸,靜則氣沉凡田,動則勇猛威嚴,做到內外合一。配合靈活的步法,結合其他攻防技法進行練習。在路線上,左右往返,縱橫交錯。其風格特點為:拳法密集,腳步多變,身體靈活,動作敏捷;並要求虛實分明,剛柔相間,動作有節,變化無窮;做到出手快速有力,幹淨利落,整套拳法一氣嗬成,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練起來猶如盛開的梅花。

傳承意義

梅花拳是我國武術中著名的優秀拳種之一,內容豐富,形勢多樣,具有健體、舒筋、祛病的實際效用。不論是技擊擒拿,還是防身健體都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武德高尚、尊大愛小、謙虛忍讓,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絢麗瑰寶。

梅花拳不單有一套完整拳術、套路和習練功法,還有一套係統的武術理論,這在中國武術史上是開創性的。對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有意義。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受奧林匹克仲裁委員會之邀,中國梅花拳之梅花樁功作為唯一代表中國民間競技項目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

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 平鄉梅花拳聯誼會”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到後馬莊鄒氏墓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並多次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

延伸閱讀

梅花拳武術名家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隸順德府。被奉為梅花拳的第三代祖師。鄒氏在元代曾經是宮廷內臣,明朝鄒氏因功被授予“世襲一等指揮”職,長期鎮守江南徐州府。鄒宏義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族,他自幼天資聰穎,不但喜歡讀書,而且擅長武術。當時明朝統治黑暗,世道混亂,鄒宏義出於保護家小的目的,刻苦練武,傳說得到了仙人張三省的傳授。

鄒宏義極具悟性,在武學上漸入佳境。很可能,梅花拳的創立就是他融合了各家武術,並根據自己對太極拳的領悟創製的。總之,從鄒宏義始,梅花拳擁有了正式的名稱,並在民間廣泛傳播。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鄒宏義到河北馬莊,便定居下來,門徒達到百人。梅花拳傳播到了冀、魯、豫三省,使它成為一個廣泛傳播的拳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