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是中國傳統雜技中,以簡單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練出高超技藝的代表節目。它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民間遊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人們特別是孩子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耍出許多花樣。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抖空竹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是深得人民大眾喜愛的一項活動。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空竹原是庭院遊戲,後經加工提高,有了競技性質,並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
曆史溯源
抖空竹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曹植寫過一首詩《空竹賦》技術了抖空竹的技法;另外,宋代也流行抖空竹,有一首詩說:“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蕩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線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清代對空竹的記載更多,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輪,其音較外省所製,清越而長。”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空竹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係棉線播弄之。”另外清代李若虹在《朝市從載》中也有記載:“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民間抖空竹的情景。
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的花樣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拋弄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進一步提高了藝術水平。
藝術特色
空竹抖動時姿勢多變,使繩索翻花,做出“過橋”、“對扔”、“串繞”、“搶高”等動作,也有以壺蓋等器具代替單軸空竹遊戲的。抖空竹的技巧頗多,有“仙人跳”、“雞上架”、“放撚轉”、“滿天飛”等諸般名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中“螞蟻上樹”係將長繩一端係於樹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迅速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將其穩穩接住,令觀者驚歎不已。
抖空竹的動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玩空竹的人要用上肢做提、拉、抖、盤、拋、接;下肢做走、跳、繞、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隨;頭做俯仰、轉等動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間來控製它,在空中完成各種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準、動作靈敏、協調。
傳承意義
抖空竹是四肢巧妙配合的運動項目,有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發展抖空竹運動,對其他體育項目是一種良好的輔助練習。
抖空竹深得人民大眾喜愛,是集娛樂性,健身性,技巧性,靈活性,表演性為一體的一項活動。空竹無論作為玩具,還是作為體育器具,都具有傳承和發展的意義。
延伸閱讀
“劉海峰葫蘆”的創始人——屈文台
屈文台(1857~1938年),又名定生,生於六道口村。他自幼喜好武術,愛玩空竹。13歲起,就會製作空竹,並且將空竹抖得熟。民國初年,屈文台舉家來到天津,在天後宮山門外的“張仙閣”旁開設了“修竹齋”,專售空竹。他采用“劉海戲金” 的圖案作為商標。故其製作的空竹被稱為“劉海風葫蘆”。劉海風葫蘆選材考究,它以檀木為軸,風輪外圍刻槽,用麻魚
纏繞,做工精細,堅固耐摔,因此在同行業中獨樹一幟。“聲眼”位置安排準確,內部竹哨深淺適度,聲音響亮。分為“雙軸”和“單軸”兩種,雙軸的有6響到38響,單軸的有3響到28響。一時非常暢銷,還曾被運售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