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足球運動始祖——蹴鞠(1 / 1)

蹴鞠在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曆史,到明清時逐漸衰微並最後消亡。由山東省淄博市提出保護並予以申報,2006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在漢代和漢代以前,齊國故都臨淄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遊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其中,齊宣王就很熱衷於蹴鞠,由此可見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曆史時期,中國的足球運動就已廣泛開展。

蹴鞠曆史

蹴鞠曾經廣泛盛行於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複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到了漢武帝時期,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漢哀帝的寵臣董賢還專門在家裏養了一批會踢球的“鞠客”。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麵更為擴大了。

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描述了宮女打球的場麵。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到了宋代,社會上產生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踢球藝人建立了自己的團體“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隻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竟技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宋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曆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等多種形式。白打主要是比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撚等,古人還取了一些比較有詩意的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延伸閱讀

曆史軼事兩則

一、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二、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

、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