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一般而言,是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導熱,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曆史悠久。據考證,建國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
火鍋的起源
《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圍,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事,這可視為火鍋的萌芽。漢代出現一種名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其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碳爐;上麵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麵有承接炭火的盤。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始於三國時期,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說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而重慶火鍋則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記錄。其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火鍋的曆史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已有銅製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登上餐桌。
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吃火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他談到遊武夷山,訪師道,在雪地裏捉到一兔子,無廚師烹製。“師雲,山間隻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類似現在流行的“涮兔肉火鍋”。
五代時出現過五格火鍋,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一種是銅製的,一種是陶製的,主要做煮肉食用。
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清代嘉慶皇帝登基時,作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大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之大,堪稱曠古絕今。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年,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也就是日本的“司蓋阿蓋”(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各地火鍋特色
中國火鍋種類繁多,風味獨特。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湘西的狗肉火鍋,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風味別致。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等,也別具風味,堪稱寒冬裏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的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為人們品嚐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裏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延伸閱讀
帝王與火鍋的趣事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一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讚不絕口。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