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嚐中國豆腐菜看作一種美妙的飲食享受,它就象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一樣享譽世界。
豆腐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食品,中國人首開食用豆腐之先河,在人類飲食史上,樹立了嘉惠世人的豐功。豆腐菜被稱為“國菜”,這是因為豆腐不僅起源於中國,而且受到國人的普遍喜愛,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豆腐的傳說
傳說,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喜好道術,期盼能夠長生不老,不惜花重金請有特殊能力的術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常和八公相伴,在北山一代造爐煉丹。又一次,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時眾人不知這是什麼東西,有個膽大的農夫嚐了一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劉安無意中成為創造豆腐的祖師,從而使得八公山方圓數十裏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豆腐的曆史
豆腐最晚在漢代就已出現當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學會使用石製水磨,農民們把豆類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鬥的水磨內,磨出糊糊物攤在鍋裏做豆餅吃。豆漿也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家人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烹調經驗。人們從豆漿放久了會變質凝固這一現象得到啟示,用古老的自澱法創製了早期的豆腐。
五代時,豆腐已在南北各地的食品市場上供應。據記載,豆腐還有個別名叫“小宰羊”,意思是說豆腐的白嫩及營養價值可與鮮嫩的羊肉相提並論。
宋代豆腐作坊遍地開花。如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的正定豆腐,廣西桂林的腐乳,浙江紹興的臭豆腐等都是有名的豆腐製品。
豆腐的傳承發展
宋明以後,豆腐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擔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遊也在自編的《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
隨著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製作方法。流傳至今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成都的“麻婆豆腐”,湖北的“荷包豆腐”、杭州的“煨凍豆腐”、無錫的“鏡豆腐”、揚州的“雞汁煮幹絲”、屯溪的“黴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等。
延伸閱讀
臭豆腐的由來
相傳臭豆腐為清康熙年間北京商人王致和首創。有一年夏天,為了攢錢給兒子娶媳婦,全家人玩命地做豆腐。誰知做得多賣得少,剩下的豆腐都了。王致和急中生智,便往豆腐上撒些鹽和花椒粉等佐料,然後放在豆腐坊的後堂。過了幾天,店堂裏飄出一股股臭味,白豆腐變成了黑青塊塊。王致和拿起扔嘴裏一嚐,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全家人搬出店外擺攤叫賣。不一會兒,便被人搶光了。從此,王致和臭豆腐名滿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