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又一大節日習俗,粽子古稱“角黍”,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根據特色有南北之分,風味不同。相對來說北方粽子較為簡單,南方粽子則做法複雜,種類很多。吃粽子的習俗在全國都有,不但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子的起源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粽子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火後,為了燒烤食物,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食品,直至煮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民間傳說
大約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出現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屈原投江後,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有很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因此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粽子和屈原的傳說是流傳最廣的版本。當然,少數地區也有其他說法。
粽子的曆史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此外,粽子還是古代人們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子的文化內涵
粽子,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能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濃濃底蘊。首先,因為吃粽子,能讓人們記住了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會增強人們對愛國、忠義、憂國憂民的屈原的懷念與崇敬,從這個意義上說,吃粽子又成為一種文化心理的寄托,是粽子文化的升華。其次,節日期間走親訪友,粽子成為端午節的往來禮物,在孝敬老人、聯絡親情方麵的作用不可低估。製作粽子的過程和分送給親朋好友都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親情觀。
延伸閱讀
“五芳齋”粽子的名字由來
“五芳齋”得名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姓沈,係吳縣陸墓采蓮(今相城區元和鎮開發區)人。
起初在齊門外開了一家甜食鋪,以玫瑰、桂花、蓮心、薄荷、芝麻等五種蘇州人愛吃的東西作為原料,製作桂花圓子、赤豆糖粥焐酥豆、蓮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甜食小吃。
沈氏膝下生有五個女兒,分別取名玫芳、桂芳、蓮芳、荷芳和芝芳,恰好和店裏常用的原料在字麵上有相通之處,街坊鄰居就開玩笑地稱他的店叫“五芳齋”。
沈氏老板幹脆將錯就錯,正式將店鋪取名“五芳齋”。這就是五芳齋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