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中秋節傳統食物——月餅(1 / 1)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月餅慢慢成了節日的食品,中秋吃月餅也成為中國節令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習俗。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曆代而後,不斷加進新的內容,豐富了這個民族特色濃鬱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月餅的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民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月餅由祭品變成了世俗食品,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的傳說

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出現了專門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妃子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那妃子仰望皎潔的明月,靈機一動,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元代末年,相傳高郵張士誠(另一說為朱元璋)利用中秋節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晚上舉行起義,這一舉動波及全國,影響巨大,所以有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正式傳開,很多典籍皆有記載。如沈榜《宛署雜記民風》曰:“土庶家俱以是月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百錢者。”田汝成《西湖遊覽誌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月餅到處皆有。

月餅的曆史

月餅,唐朝作為戰勝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一詞,在南宋《武林舊事》一書中就早有出現。從書中的記載來看,當時的月餅是蒸製而成的。這種籠蒸的麵餅作為中秋必食之品,直到現在仍是山東、河南等地的流行風俗。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出現於明代的書籍《西湖遊覽誌會》,記載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明清時代,月餅已成為我國各地的中秋美食。《明宮史》中載“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如有剩餘月餅,乃整收於幹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沈榜的《宛署雜記》在記述明朝萬曆年間北京風俗時說:“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月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延伸閱讀

月餅傳說

相傳唐明皇李隆基在宮中賞月,身旁道士羅公遠變法術,將手杖扔向雲天化為一道長橋,邀玄宗同遊月宮。兩人走過長橋,眼前忽現一座宮院,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再看宮內仙山瓊閣引人入勝。宮中娥命宮女捧上可口仙餅讓客人品嚐,並觀賞了天仙們表演的輕歌曼舞。

待回到人間,唐明皇命人照月宮所見所聞一一仿造下來。此後,人間就有了“霓裳羽衣曲”和形如圓月的“月餅”。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的詩句,說明宋代的月餅做工已經十分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