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範疇。中醫學理論體係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五行學說的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在劉獻庭的《廣陽雜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末年有個十年寒窗、一朝中舉的書生,喜極發狂,大笑不止,於是向高郵名醫袁體庵求治。袁體庵診察後,大驚失色地說:“此病看來已很難挽回,或許十天都拖不過,還是趕快回家,晚了恐怕就來不及了。在路過鎮江時,可以請何醫生再看一下。”隨即寫了一封給何醫生的信讓患者帶上。患者到鎮江,病已痊愈。他找到何醫生,拆開信一看,上麵寫道:“某公喜極而狂,喜則心竅開張而不可複合,非藥石之所能治也,故動之以危苦,懼之以死,令其憂愁抑亂則心竅閉,至鎮江當已愈。”
這是一個借助五行原理,運用“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的情誌相勝來治病的醫案。
五行,是指金、木、火、土、水這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五行的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認為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木、火和金、水分列於土地上下,前兩者屬陽,後兩者屬陰,火比木更活躍屬至陽,水比金位置更下,屬至陰,土地處中間屬於中性,因水是樹木生長所必需,故水又與木相互依存,這樣就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環,稱為“五行相生”。順著這種循環,物質就相生,如果違背了它,物質就會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克,其次序與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來自己是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木克土,然而木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我國古代哲學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都分別列入這五大類的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這就是五行學說。
古人把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共同論述自然界事物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源頭。古代醫家在把陰陽學說用於醫學的同時,也引入了五行學說。
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把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分屬於五行,又將自然界的五季、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也分屬於五行,通過五行把自然界和人體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五行以其相生相克理論協調平衡著各種關係,以此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五髒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然而,當事物正常的相生相克的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對人體來說,就是病理狀態。
五行學說還用來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上,用五行生、克、乘、侮規律不僅能說明疾病的轉變,了解病情的預後,而且還能調理各髒腑的功能,防止病邪傳入其他髒腑,從而控製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延伸閱讀
中醫方劑中的五行學說思想
許多中醫方劑都凝聚著五行學說的思想,如左金丸。左金丸由薑黃連、吳二味藥物組成,用於肝經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氣口幹,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鶴皋在《醫方考》中解釋說:“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意思是,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製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製肝於左,所以名叫“左金丸”。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包含著得勝回營交令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