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餘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文字的普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古人為我們留下了數量巨大的中醫文獻古籍,中醫藥也因此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華夏幾千年的曆史,而且也是人們溝通的重要手段。漢字作為信息載體,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曆史和文化遺產。
傳說,漢字是由倉頡創造的。古籍記載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後,感到結繩記事的方法已經不再實用了,就把造字的重任交給了聰明的倉頡。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專心致誌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了很長時間也沒結果。
有一天,倉頡正在絞盡腦汁地思索,天上飛過一隻鳳凰,嘴裏叼著的一件東西剛巧掉到了倉頡麵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麵有一個蹄印,於是就去問獵人這是什麼野獸的蹄印。獵人看後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深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像,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開始觀察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使用的器物等,並按其特征,畫出圖形,造出了很多的象形字。倉頡把這些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這些字傳授給他們。從此,這些象形字便得到了應用。
漢字和中醫藥的關係非常密切。首先,漢字保留了中醫藥發展的信息。秦漢時期,文字因統一而進入穩定階段,此時的中醫藥也出現了一個發展高峰。《黃帝內經》確立中醫學基礎理論體係、《神農本草經》確立藥物學基本理論、《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證論治的臨床施治原則和方劑配伍原則,使“理、法、方、藥”首次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中醫藥的學術體係。東漢許慎編纂了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共收錄漢字9353個,其中涉及醫藥、衛生、保健的漢字就達1124個,植物、動物、礦物名稱共928個,人體骨骼、髒腑、組織器官名稱用字98個,病理表現用字20個,疾病名稱78種。
其次,中醫藥的發展也促進了以漢字為基礎的漢語言的發展。很多中醫用以說明疾病名稱、現象、治療等的詞語,在曆史發展中,逐漸成為成語、典故被人們廣泛使用著。如“針砭時弊”、“標本兼治”、“病入膏肓”、“以毒攻毒”、“肝膽相照”等。它們不僅保留著醫藥學意義,而且延伸到社會學領域,用以說明一些社會現象,因而具備了相應的社會學意義。
再次,漢字的訓詁使中醫藥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醫藥起源與發展很早,依賴於漢字的普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才使得它們能作為文獻古籍流傳下來。由於各種原因,古籍在流傳和抄寫的過程中會出現散佚、遺漏和錯誤,古漢語在音、形、義等方麵的發展和演化,也會形成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而這些因素都促使很多學者運用訓詁學、校勘學的方法對中醫藥古籍進行深入研究,才使得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得以較為完整的保留和傳承。這些中醫藥的古籍也因不斷的訓詁、校勘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漢字的思維與中醫藥的思維方法也有一些相通之處。傳統中醫的思維方法以形象思維、取象比類、具象與抽象相結合為主要特征,而這也正是倉頡造字時的思維特點。
延伸閱讀
漢字“醫”的解讀
漢字“醫”在簡化之前寫作“ ”、“ ”,它們有著豐富內涵,更能說明中醫的曆史與本質。
“”的下方是一個“酉”,“酉”是盛酒的容器,也可以用來表示酒。酒在古代被視作治病的藥,如《漢書食貨誌》:“酒,百藥之長。”在古代,人們認識不到疾病的本質,以為是“邪”作祟,而酒能治病,所以,酒在古人眼裏就產生了一種神力,這與古代的“巫”念咒作法的神力是一致的。後來,漢字“”就以“巫”替代了“酉”而變成了“ ”。
“ ”則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巫醫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
漢字簡化之後,隻剩下了“醫”,也就是“矢在肉中”的意思,而沒有了治病的過程,似乎不能表達古人造字所包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