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醫藥與文史藝術(1 / 1)

中國醫學與曆史、文學、藝術有著很深的淵源,它們之間的關係突出反映了中醫藥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表現自然科學知識的特點。

中醫藥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不僅內部自成係統,相互聯係,而且與其他領域也有著密切的聯係。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第四十五回寫到,林黛玉每年至春分秋後必犯舊疾,常年服藥也難以治愈。薛寶釵來看望林黛玉,特地向她推薦吃燕窩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中醫認為,燕窩性味甘平,入肺、胃、腎經,有滋陰潤肺、益氣補中之功。由此可見,曹雪芹是深懂醫理和醫藥的。《紅樓夢》中提到用醫用藥的並非這一處,據統計,《紅樓夢》中涉及的醫藥衛生知識達290餘處,5萬餘字,使用的醫學術語161條,病名114種,病案13個,方劑45首,中藥125味,西藥3種。除了《紅樓夢》,其他文學著作如《儒林外史》、《鏡花緣》、《聊齋誌異》等,對中醫藥文化都有大量的描寫。

文學著作中之所以會有這樣多的醫藥知識,是因為我國古代醫出於儒,醫儒相通,許多文學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都具備相當多的醫學知識,如柳宗元、白居易、蘇軾、陸遊等;同樣,也有不少名醫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學上有較高造詣,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所以,中國古典文學,如詩、詞、曲、小說、筆記等,都蘊涵著大量的醫藥學知識。不僅如此,許多醫學著作也富有文學色彩,如醫學入門四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湯頭歌訣》、《雷公藥性賦》,分別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詩歌體和賦體,大量運用歌賦體裁解說中醫藥各科知識,使詩歌和醫理互融,於是枯燥的基礎理論、中藥方劑和臨床各科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讀起來也生動有趣。

扁鵲這位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生,在司馬遷的曆史著作《史記》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成為第一位進入正史的醫生,這突出顯現了醫學與曆史也有著緊密關係。其實,關於中醫藥的知識以及與中醫藥相關的內容,早在先秦時期就廣泛存在於經、史、子、集各類古籍中。如《山海經》、《詩經》、《楚辭》等,分別記載了豐富的藥物學知識,《尚書》、《禮記》、《老子》、《莊子》、《論語》等諸子著作也記載了很多中醫理論、養生方法和名醫軼事等。其後曆代史書中也都有反映中醫藥文化的內容。如二十六史中的《藝文誌》和《經籍誌》,考證曆代各種學術流派的源流,記錄當時存世的圖書典籍並對其進行分類整理,為後人了解古代醫學產生和發展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中醫藥與傳統的音樂、書法等藝術形式也有密切關係。如古代音樂在旋律和節奏上講究“和”與“節”,這對中醫理論、疾病防治和養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在中醫中,“和”體現在三方麵:人與自然關係和諧;人體“和”即正常,“不和”即為病態;“和法”還是臨床治療的重要原則和方法。音樂中“節”的思想是自然、社會和人體的運動呈現出有規律的態勢。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界的節氣變化密切相關,隨著時間、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表現出節律性,由此主張人們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的陰陽平衡。

延伸閱讀

辛棄疾的“藥名詞”

《滿庭芳靜夜思》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鬱,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堂。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

熟,地老菊花黃。

這首詞中共用了雲母、珍珠、防風、沉香、鬱金、硫黃、柏葉、桂枝、蓉、水銀、半夏、薄荷、鉤藤、常山、宿沙、輕粉、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熟地、菊花等24個中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