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於我國,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個方麵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特別是對我國中醫養生學、藥物學等的影響尤為深遠。

自古以來,道學與醫學水乳交融。中國的醫學哲學思想中一向有“醫乃道之緒餘”之論。實際上,古代醫家的“醫道通仙道”、“陽中之陽為高真”、“陽中之陽,天仙賜號”的論述,已經表達出醫道相通的哲學思想。

道的本體論對中醫學的影響

道家這一學派最初為老子所創,老子非常崇尚自然,關心對自然的觀察和發現它的“道”。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實際上,老子所謂“一”,就是“渾沌的氣”, “二”就是“一氣分為陰陽”, “三”就是陰陽對立之“和”。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內在矛盾。所謂“衝氣以為和”,即是事物運動中的矛盾統一。這些老子皆統之於“道”。“道”這個辯證的範疇,表達了天地萬物最普遍的、最本質的聯係,其本身就是無限宇宙永不間斷的生化運動。這是老子辯證法的精髓,它為中醫理論體係的創立提供了方法論,也在中醫臨證實踐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在《黃帝內經》中,更能處處體現出這一點。例如,言及自然的,“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言及生理的,“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言及病理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言及治療的,“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老子的影響。

道家對中醫養生的影響

有一則寓言說: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刀子所到之處都發出皮骨相離的聲音,這些聲音合乎音樂的節拍與節奏,聽起來非常美妙。梁惠王很奇怪這個廚師的技術怎會如此高明。這個廚師解釋說,他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最初開始宰牛的時候,不了解牛體的結構,眼睛看到的隻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他宰牛的時候,不是用眼睛去看,而隻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好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去分解牛就感覺遊刃有餘。他的一把用了十九年的解牛刀,如今看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梁惠王聽完後,感慨地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這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所寫的寓言,它收在《莊子養生主》裏,說明了如果對身體非常了解,那麼養生也就會遊刃有餘的。莊子在養生方麵還提出了兩種長生的辦法:避世、養真。所謂避世,就是抱著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和社會現象。所謂養真,就是調養精神。在這種避世養真思想的影響下,《黃帝內經》中提出了許多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例如調攝精神的原則,就是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的精神變動,保持心胸開朗,樂觀愉快。

道家對中醫製藥的影響

道教中的製藥煉丹術大大豐富了中藥炮製的手段,促進了中藥炮製學的形成和發展。而其吐納、導引、行氣、服氣、胎息、煉氣、辟穀、房中術等修煉方法更是直接為中醫所采用。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認為,“為道者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為道者以救人危,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把醫術定為最重要的修道內容之一。他的代表作《抱樸子》、《肘後備急方》就提供了一些丹藥的製作方法。這不僅表明中國古代的醫藥化學在那時已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且在中國醫藥史上有重大意義,成為近代製藥化學的先驅。

由此可見,中醫完全是在道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幾乎貫穿於中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麵。

延伸閱讀

道家的煉丹術

在封建社會裏,貴族官僚為了永遠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長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煉製出“仙丹”來,滿足他們的奢欲,於是產生了一種煉丹術。即煉丹的人把一些礦物放在密封的鼎裏,用火來燒煉。礦物在高溫高壓下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出新的物質來。長生不老的仙丹是貴族官僚的幻想,當然是煉不出來的。但是在煉丹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些物質變化的規律,這就成了現代化學的先聲。如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