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瑤池金母王母娘娘(1 / 1)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王母娘娘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因此也被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

王母娘娘的形象我們在電視劇中見的很多了,不同的演員扮演將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但是在曆史記載中王母娘娘卻與我們見到的大相徑庭,而且與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也並非夫妻。

傳說中的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曆經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今天的昆侖山的石洞中,是一個人麵獸身的怪物形象。山上有長著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著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青鳥。在《山海經》中,西王母是這樣的形象: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樣的牙齒,很會用高頻率的聲音吼叫,滿頭亂發,還戴著一頂方形帽子,是上天派來負責傳布病毒和各種災難的神。可見西王母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一位散發災疫的煞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說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曆史事實聯係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傳說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原來的西王母住在西方與世隔絕的洪荒之地,隻有天界神仙和個別部落領袖及封建帝王才能偶然短暫地與之接觸,一接觸卻發現西王母是一位彬彬有禮、能歌善舞且富感情的婦女。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諳世情的婦人。在《漢武帝故事》中,西王母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

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她上祝壽。

與玉帝的關係

在我們的記憶中,王母娘娘與玉皇大帝是夫妻,並育有七仙女。實際卻不是這樣的,西王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侖仙島。所有男仙之首為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東王公,其掌管蓬萊仙島。而玉皇為群仙之首,眾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現比玉皇要早,所以他們並不是夫妻。隻有中國民間的故事和小說,才認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

民間奉祀

在民間,西王母是仁慈、至尊的神明,有很多奉祀西王母的寺廟。在寺廟中,除了西王母的神像之外,左右有六位夫人,有兩名夫人負責送子,兩名負責催生,兩名負責治瘟疹。道教和民間一直將西王母作為長壽的象征,以西王母作為金籙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西王母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被認為是西王母故裏,曆史上有祭拜西王母的風俗,祭拜地點在紮藏寺及東科爾寺。每到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誕辰,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手捧哈達,帶著青稞炒麵、酥油、五穀包(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白酒、糖果等祭品,誦經祈禱,法號聲聲,以此表達對西王母的敬意。2009年8月21日至8月25日,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還舉辦了“中華首屆西王母祭拜大典”。

延伸閱讀

野山坡上的立兒石

在河北省

水縣野三坡龍門天關小溪河東側,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叫立兒石。石麵上方有長二尺、寬一尺、深一寸的石坑,離立兒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來佛像。傳說在很早以前,育有七女的王母娘娘仍想要個兒子,於是祈求如來佛傳授生兒之道。如來說:“要想生男兒須執三塊石子,去立兒石試試。三塊石子全部投中即兒女滿堂;有兩塊落入隻生男兒,你已有女兒了,注定不會投中兩塊;有一塊投中隻生女兒;如無一塊投中即為絕戶之命,當然這個也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王母領命而行,結果投中一塊,便掃興而去,立於望兒嶺上,仰天感歎不已,說:“我求兒不得,隻好寄予女兒們身上了!”後來,野三坡一帶的人們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婦便成雙結隊的來到立兒石前,投上三顆石子,求兒盼女,就這樣形成了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