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1 / 1)

釋迦牟尼佛(約前1027年~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後舍棄王位專心佛道,並被世人稱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誕生於三千年前的中印度,後舍棄王位後一心理佛,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並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聖人。

釋迦牟尼成佛記

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後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後懷有身孕,爾後生下一子。太子出生後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後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波提夫人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誌。19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複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淨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恢複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傳教弘法

釋迦牟尼成佛後,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艱苦的精神,開始了40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

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南到摩謁陀國的王舍城,東到瞻波國,西到喬賞彌國。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恒河流域下遊,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叉義屍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捐贈的祗園精舍,後者有竹林精舍,為釋迦牟尼對眾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屍等國,釋迦牟尼也曾居留說法。

釋迦牟尼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準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民間奉祀

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一般的寺廟裏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兩旁是阿難、迦葉尊者,十八羅漢分列兩排。

農曆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在此紀念日裏,心中有佛的人士去寺院裏拜佛,念經,打坐,放生,布施,懺悔。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釋迦牟尼佛涅日,在此紀念日裏修法及任何善行功德,為平日之萬倍、億倍,心中有佛的人士放生、禮拜、念經、印經、吃素、持戒皆有不可思議之效果。

農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聖誕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在過去廣為流行。佛誕節流傳到民間又形成了廟會,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舉辦天佛廟會,祭祀佛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即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煮粥敬佛。民間有一些放生、祈福活動。

延伸閱讀

菩提樹

菩提樹為桑科

屬植物,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中國分布於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作寺院、街道、公園行道樹。佛教的菩提意為覺悟,菩提樹似乎天生就與佛教淵源頗深。

在還是

毗羅衛王國王子時,年青的悉達多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