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又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當釋迦世尊成佛以後,彌勒曾在釋迦座下為弟子,在世尊當時的弟子中,他是一位傑出而鼎鼎有名的大菩薩,世人都稱他“彌勒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彌勒佛則象征著歡喜、慈愛、寬容和真誠。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尊佛,常懷慈悲之心,笑口常開,大肚包容,使人見之皆大歡喜,在處世做人方麵,給人們以莫大的啟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其實,彌勒並沒有成佛,他是一位菩薩,為佛教“五大菩薩”之一。稱他佛,那是釋迦牟尼佛曾“授記”(預言)他將繼承釋尊之位成佛,是未來佛。佛寺一般將彌勒佛供於前殿大王殿大概正是此意。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由來
彌勒菩薩,在釋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就回到自己的家園,在原來他出生的地方結跏趺坐入滅,當時身現紫金色,光明豔麗,世所罕見,舍此色身,乃上升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眾對於五欲之樂皆能滿足。可是彌勒菩薩在天宮是當教主,度化天界眾生,不是貪圖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我們地球的人間四百年那麼久,兜率天一歲就是人間十四萬年。彌勒菩薩的天壽是四千歲,合算成地球的時間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還有那麼久遠的時間,他才能下生人間成佛。所以現在的佛教徒都尊稱彌勒菩薩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傅翕(497~569),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世人不清楚他的姓氏,但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容滿麵,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
其實,中國人最早的菩薩信仰不是觀世音菩薩,而是彌勒菩薩。早在漢代,有關彌勒佛的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語。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羅語寫的劇本《彌勒會見記》,這是維吾爾族第一部戲劇文學,講述彌勒成佛的故事。《彌勒會見記》劇本流行於中國唐代,它比戲曲繁榮的宋、元要早得多。
唐朝初年,彌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詩人寒山是一個僧人,寫過這樣的詩:“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玄奘從一開始就是信仰彌勒淨土的,他是虔誠的彌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則天、唐高宗,也都是彌勒信徒。這就是玄奘為什麼要去印度求《瑜伽師地論》的原因。
唐朝白居易也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白居易的大意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應該說,在唐朝以前,信仰彌勒的人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彌勒佛的形象寓意
笑容滿麵,代表皆大歡喜。彌勒佛的笑容,充滿了無盡的慈愛,無論男女、老少,不分國籍、信仰,人人隻要一看到彌勒佛的笑容,自然就跟著笑了!
長長耳垂,代表慈愛無限。彌勒佛慈耳善聽善解一切言語,縱使人家罵來也不生氣。
圓圓大肚代表慈心無量。彌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無論智、愚、賢、不肖,都慈心寬容,不執著分別。
袒胸露腹代表赤子心懷。彌勒佛真誠無欺、平等不二。
彌勒布袋代表大慈大愛與妙法無邊。布袋能裝天地間一切至寶,能帶給世人幸福光明,亦能解決一切汙穢髒亂。因此很多人在公司、酒樓、客廳等場所供奉彌勒佛神像。
延伸閱讀
男戴觀音女戴佛
中國傳統佩飾是有講究的,有“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男戴觀音,主要是因為過去經商的、趕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門在外,並且男子往往性格較為暴躁,而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男戴觀音則是希望男子能夠柔和。女戴佛的“佛”並不是佛陀釋牟尼,而是彌勒菩薩,並且是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因為古人認為女人比較小心眼,而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是笑臉大肚,寓意快樂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則是希望女人能夠多一些平心靜氣,豁達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