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在名號上皆加一讚詞,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願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王菩薩的堅定佛語。地藏王菩薩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常於娑婆世界度化眾生,被佛教徒稱為“娑婆三聖”。

地藏菩薩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過去無量劫前,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生前不積善因,死後必墮惡趣,於是變賣家宅,供養佛寺。後來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點,以念佛力來到地獄,見到鬼王無毒,得知因自己供養佛寺並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親以及其他地獄的罪人得以脫離地獄之苦,超拔升天。婆羅門女便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當時的婆羅門女,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

在經中,釋迦牟尼佛又為我們講述了地藏菩薩種種的行願。地藏菩薩恒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誓願,使眾生隻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

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那時他雖已60歲,但身體異常健壯。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

因金喬覺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深信因果的地藏菩薩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現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瓔珞是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狗為坐騎,其名號曰:“諦聽”或“善聽”。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眾生惡習根深多造罪業的特點,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業感緣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在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非常具體和入理。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係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意義。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有神秘色彩,隻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這二十三條的內容,包括有關社會、家庭、個人等諸多道德範疇,十分有益於社會、人心,這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

延伸閱讀

地藏菩薩的故事

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為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長者子遂發大願,我從今日至未來劫,悉令一切苦惱眾生脫離苦海,然後我方成就佛果。佛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於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於穢土現聲聞身。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