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在中國有7000多年的曆史,脫胎漆器有2300多年的曆史。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工藝,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工精細,品類繁多。
福州脫胎漆器是指產地在福州市,產品以布(布胎)、木(木胎)、竹(竹胎)為基料,以漆為主要材料與其緊密結合,采用顏料、蚌、蛋殼、金銀箔(粉)、石、玉、貝、骨等為輔助材料,經製胚胎、垸灰、髹漆、研磨推光、裝飾等工藝完全手工製作而成的漆器產品,工序達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形成福州獨具特色的漆器工藝文化。
福州脫胎漆器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詩倍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曆史溯源
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1767~1835)。沈紹安通過對舊匾額的分析,了解了失傳已久的漢代“夾紵”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經過不斷嚐試,將“夾紵”技法還原,並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創新,創造了一種新型漆器工藝。
“夾紵”製作技術,源於戰國,興於西漢,魏晉時期走向成熟。寺廟大佛,多用“夾貯”法塑造。首先豎立木柱支架,竹篦繃紮、細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塗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貼金飾,開光點睛,完成後把像內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減輕重量,以供當年廟會出巡時需要。
“夾紵”技術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一直延續了近千年,在唐晚期兩度滅佛以後,絕大多數漆藝佛像都被毀壞殆盡,佛教造像的夾紵技術也逐漸衰敗,直至失傳。目前,中國大陸各博物館,已經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夾紵造像實物。世界上現存的唐宋時期的“夾貯造像”,是被日本正倉院收藏的8世紀前後製作的實物——“唐代八部神像”。
沈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技法,開創了我國漆藝文化的新麵貌,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工藝特點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堿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福州脫胎漆器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決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幹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裏很久。
福州脫胎漆器在我國傳統的朱、黑等漆色基礎上以“真金碾泥為色”,即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幹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豔顏料調和的困難,增加了藍、綠、褐等多種鮮豔的漆色,且漆色經久不變;有的裝飾還用上了刻銀絲、刻金絲、螺鈿、鑲嵌等,使脫胎漆器更加精美。
延伸閱讀
古代漆器今發現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第三文化層出土的木碗,是新石器時代漆器的代表,該器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豔,其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采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