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在我國是一項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同時在這種活動中也蘊藏著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有鳶都之稱的濰坊,製作風箏的曆史悠久,工藝精湛,響譽海內外。
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係的娛樂品。濰坊風箏經過曆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紮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豔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而今濰坊的風箏節融國際性、民族性、時尚性於一體,更是將其風箏文化發揚光大。
風箏的起源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魯班)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係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故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紮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競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
濰坊的風箏
濰坊風箏紮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采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濰坊風箏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長達百餘尺。龍頭蜈蚣風箏放飛時先將尾和身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係結,係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裏,蔚為壯觀。
寓意象征
濰坊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托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現在的濰坊風箏,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鍾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的文化象征,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杆。
延伸閱讀
風箏起源於鬥笠、樹葉
鬥
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鬥製作很簡單,係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鬥,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係繩。恰巧這係繩很長,鬥便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鬥,後來演變成放風
。 風 的由來,還有一些其他的淵源。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好奇,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