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工藝,當地人稱“泥貨”。鳳翔泥塑經藝人之手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名貫中西的民間傳統工藝絕活。2006年,鳳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鳳翔古稱雍州,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枕千山,南帶渭水,東望西安,西扼秦隴。這裏曾是成周興王之地,贏秦創霸之區, 因傳說“鳳凰鳴於歧,翔於雍”而得名。鳳翔縣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曆史之久。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豔,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

鳳翔泥塑由來

據說,明朝時,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製陶手藝,閑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製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作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製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人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有靈魂的泥塑

鳳翔泥塑雖脫胎於黃土,但卻有著自己的靈魂。民間藝人們將它們塑造成千姿百態的形狀,也賦予它們各種各樣的麵孔,它們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當地人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

泥塑中的坐虎工藝

在數百年的曆程當中,泥塑作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鳳翔泥塑老虎,又稱坐虎。坐虎前腿立後腿坐,形態極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韻。麵部緊湊,耳朵誇大,顯其威嚴。軀體飾以蓮花、牡丹等紋飾,濃豔大方,很富有觀賞性。

當初鳳翔六營村的泥塑藝人從未見過虎的模樣,他們卻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民間百姓心目中大美無邊的理想老虎的形象。這所有虎的造型都與虎的原形有著很大差距,但無一不具虎的神韻和氣勢。

這種理想化創作是與當地的風俗相互影響著的。當地遇到小孩滿月、百天、周歲,親友們通常以坐虎相贈,置於炕頭上,以表達他們對小孩長命、富貴的祝福。虎,就成了這種質樸情感的寄托。同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間習俗前門貼門神,後門懸掛虎。虎,這時成為正義的化身,用以驅魔辟邪。

鳳翔泥塑虎真正的製作工序很複雜,首先用和了麻絲和棉花的泥敷在模型上等它成型,然後要燒製,燒製好了要撲上白粉,等白粉幹了就要用毛筆勾畫,上顏色,做這樣一個虎要花幾天的時間。

延伸閱讀

鳳翔之鳳凰傳說

據載,唐安史之亂時,唐明皇李隆基被迫逃至雍城(今鳳翔),但雍城因年久失修,城牆坍塌,守城太守動員全城百姓築新城進行防禦,無奈新城築起就塌無法築成。這一夜,天降瑞雪,皚皚一片。一隻鳳凰駕著祥雲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邊,引頸品飲清甘爽的清泉水,之後踏雪繞城行走數裏,一聲長鳴,振翅而去。有人將此事報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鳳足印跡繞城一周。太守大喜,認為這才是新城理想的選址,忙組織人力築之。新築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繼位,為紀念鳳凰棲落之地,遂將雍城改名鳳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