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宮燈創自東漢, 以工藝複雜、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聞名於世。目前,洛陽宮燈品種數百個,製作技術日臻完美,名師高徒,人才輩出,產品遠銷國內外,享有盛譽。
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建都洛陽,為了慶賀,在宮廷裏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豔姿。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宮燈”之名由此而生,流傳至今。如今,在重要的節日中,人們總愛買幾個樣式好看的宮燈懸掛在家中,渲染節日氣氛。
發展曆程
洛陽掛宮燈(特別是正月十五掛宮燈)傳統工藝品,品種繁多,達數百種,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洛陽宮燈曆史悠久,它創自東漢,盛於隋唐,久傳不衰。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後的第一個元宵夜,即在洛陽新宮內外和天津街上陳設百戲,遍飾宮燈,飲宴暢遊。唐朝時期,每逢元宵佳節,洛陽全城家家宮燈高掛,處處明燈璀璨,人人提燈勝遊,盞盞爭奇鬥豔。宋以後,洛陽屢遭戰亂,元宵節逐漸失去了舊時的風采,但宮燈製作技術,一直流傳至今。
東西李家宮燈
清朝,李、杜、朱、王、趙、孫等幾家宮燈很有名氣。
傳說,清康熙年間,李煒和兒子李鈺、孫子李紹武均繼承前輩技藝,做燈為生。李紹武婚後不久病故,其妻能幹,率領工匠做燈不停。當時東李家宮燈,因為品種全,質量好,收入頗豐,家境漸至富裕。後來李紹武妻招同姓人李謨為子,繼承宮燈作坊,李謨管理有方,東李家愈加富裕。
李謨有3子7孫,都會做宮燈,收徒很多。東李家興旺時,據傳有7間門麵房,長年生產六角龍頭宮燈、羅漢白絹燈和紗綢宮燈,是當時的做燈業首戶。道光、同治年間,李謨的兒子李萬升家宮燈作坊最大,李萬升3個兒子,分開3個宮燈作坊,3個宮燈作坊都很有名。至清末,東李家幾個後代先後改行,都不做宮燈了。
西李家宮燈,首領人物是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李文林,李文林繼承父業,其4子9孫都參與做宮燈,加上學徒,傳說其家常年有20多人生產,由於分工仔細,許多學徒出師時,隻會做其中的一道工序。
李文林之子李上元以剪往宮燈上粘的雲紙出名,上元剪雲紙。1894年,慈禧與光緒從西安回北京時路過洛陽,李家獻大宮燈一對,慈禧獎銅牌一枚。進入民國,西李家逐漸衰敗,也都改行他業,遠離宮燈了。
解放後,政府鼓勵群眾恢複和發展傳統手工藝製品,宮燈製作有較大發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慶典活動時天安門城樓上的宮燈就是由洛陽老城南關名匠所製。如今,洛陽宮燈的製作地主要集中在洛陽老城東大街、南大街一帶。
宮燈種類
洛陽宮燈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紅紗燈最為有名,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既可用於喜慶飾品,點綴升平;又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也可作紀念品,贈送親朋。
延伸閱讀
搶宮燈
陝西柞水縣元霄花燈會有搶宮燈的風俗。傳說,在上元燈會期間,若能搶回宮燈必生貴子,搶宮燈一般是娶妻多年未孕育子女的人家,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搶燈由二人提前在預定路段,跟隨宮燈伺機動手,用事先準備好的長柄鐮刀,趁打燈者不備時,從竹杆上割下宮燈撿起就跑。這時,護燈隊的青年便群起而追,邊追邊喊,追至百米開外為止(傳說,搶宮燈不追不喊不靈驗)。搶燈人員多受主人托請聯合行動,沿途百米遠有一人接應,等待宮燈到手便接力傳送到雇主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