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0年,劉若愚轉到香港任教。當時的香港是英屬殖民地,劉若愚在英國獲得學位,自然容易在香港謀得教職。劉若愚來到香港後,先在香港大學的中文係教書,後來轉到新亞書院的英語係。新亞書院是錢穆1949年創辦的私立大學,出過餘英時這樣的傑出人才。後來這個書院與聯合書院、崇基書院三家合並,組建為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的五年時間裏劉若愚發表了用文言文、白話文和英語寫的文章和詩歌。1956年,在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發表英文論文《中國詩之三境界》。1957-1958年,在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發表英文論文《西班牙藏明版〈風月錦囊〉考》。1960年,在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二期首次發表中文論文《伊麗莎白戲劇之思想與文學背景》。1961年,在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三期發表中文論文《英詩中之意象》。1961年,在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中文論文《清代詩學論要》,作者在《附識》中稱:“一九五七年,愚參加西德慕尼黑舉行之國際東方學會時,曾有關於清代詩評短文在該會記錄發表,惟以時間所限,殊未盡意。後又於拙作《中國詩學》(T he Art o f Chinese Poetry)中討論有關問題。此書現已付梓,將在英美出版。但以其為西方一般讀者立言,故所論多從略。茲再作較詳細討論,征引亦稍繁,以為補充。”正是在香港期間,劉若愚一方麵將他中英戲劇比較的碩士論文改成單篇論文發表,另一方麵擴大範圍研究中國詩學,寫好了他的第一本英文專著《中國詩學》,盡管它遲至1962年才在英國和美國同時出版。在港期間劉若愚中英文並進,用文言文、白話文、英文發表研究論文,並寫成英文專著,此期傑出的研究業績,為劉若愚日後赴美國發展,奠定了學術基礎。
正文 第4章 香港教學與研究(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