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斯坦福大學的輝煌歲月(2 / 2)

1977年,劉若愚得以榮任斯坦福大學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他繼續《中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撰寫完成他最重要的論文《中西文學理論的綜合》(Towards a S ynthesis o f Chinese and Western T heories o f L iterature),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係。

1978-1979年度,劉若愚榮獲美國人文社會科學國家獎助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 umanities)。

在潛心研究的同時,劉若愚把極大的熱忱投入教學活動中,並努力為學生編寫教材。他在1979年出版的第六部英文專著《中國文學藝術精華》(Essentials o f Chinese L iterature Art)一書,就有一些教材的性質。此書內封麵上寫著“送給我的女兒美文”(To My Daughter Sarah Mai-Wen)。顯然,劉教授喜愛他的學生就同喜愛他的女兒一樣。此書囊括中國古今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範圍廣而選擇精,講解細,確實適合用於向海外讀者介紹中國文學。迄今為止,新加坡大學中文係還選用此書作為中國文學教材。由於劉若愚教學成績優秀,1979年,他獲得斯坦福大學院長傑出教學成就獎。

麵對榮譽的劉若愚,用一首題為《意外》的詩作傳達出內心的感受:

不,我不要希臘陽光的溫存

和那愛琴海波浪的微笑,

也不要被身體吸收的靈魂

在彩虹般的舞台上飛躍。

我本生自一片肥腴的土中,

但那裏如今充滿了野草;

這樣的荒園與異鄉的鮮花,

將作成多麼譏諷的對照!

可是,收到了意外花朵的心,

仍不免覺得感激和驕傲,

縱使它在記憶的書頁中間,

會被時光把它顏色褪掉。

當劉若愚在學術事業上逐步取得成功,獲得鮮花和獎賞的時候,他的祖國正經曆著十年“文革”的浩劫,學術園地自然是一派荒原野草。劉若愚手捧著異國他鄉的鮮花,內心深處卻為故國荒園的野草而悲哀。這就是海外學人的一顆中國心!另有一首《無題》詩,相信也是作於此期之中:

綠洲成海市,大漠何雨灑?

雩舞更難期,恨無同渴者。

綠洲的夢想變成了海市蜃樓般的虛幻,荒園沙漠盼不到及時的春雨,曾皙當年“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更難期待,詩人陷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之中。這是對個人前途的悲鳴,還是對祖國命運的哀歎?也許是兩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