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第一次中美雙邊比較文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由錢鍾書先生致開幕詞,劉若愚、西裏爾·白之、厄爾·邁納(Earl Miner)和王佐良、楊周翰、許國璋、周玨良、楊憲益等世界著名教授都參加了大會。劉若愚為這次會議精心準備了論文:《抒情詩必然是個人的嗎?》(Is T he“Ly ric”N ecessarily Per-sonal?)。這次會議直接促進了由三十五所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1985年10月正式成立。
另一個文壇佳話是劉若愚與陳貽焮的詩歌唱和。1984年初,劉若愚的美國學生管必達女士來北大中文係進修,聽中國文學研究名家陳貽焮講課。課下與陳貽焮談到劉若愚的為人、治學情況,並將劉的兩部專著借給陳看,陳大為欣賞。必達返回美國時,陳將自作詩詞複印稿托管帶給劉。劉讀到陳詩也大為欣賞,於是寫了回信並奉上己作《壬戌詩草》。其中有一首《訪兒時故居》的七律,寫其1982年春天初歸時的情景頗淒婉:
陋巷依稀舊日痕,燕京春暮尚多塵。
蕭條寂寂牆頭草,剝落斑斑院外門。
母喚兒啼猶在耳,玉箱茶案已無存。
傷心四十餘年事,俯首徘徊欲斷魂。
陳貽焮讀到此詩很受感動,一時興起,於是吟成一首七絕寄到美國去:
遠寄華章感盛情,喜知君裏是燕京。
兩郊又值霜林晚,憶否秋泉照影清?
不久就收到劉若愚次韻的和章:
未老誰能盡忘情,天涯夢裏憶燕京。
門前幸有東流水,在澗出山總是清。
詩清人清,且蘊無限鄉關之思,令陳貽焮洛誦回環,讚歎不已。
這次唱和是在1984年的10—11月間,此後兩人之間時有書信、詩作往來。雖然二人從未能見麵,但感情上卻覺得很是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