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上的伊麗莎白時代,不能僅僅局限於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的時期(1570-1603),稍後於此的詹姆士一世時代(1603-1625)的作品也包括在內。這種情形就同中國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不僅指漢末建安時段,魏黃初時段也包括在內一樣。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相當於中國的元雜劇,而前者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比後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更為重要。劉若愚認為,欲深入了解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不可不探究其思想與文學之背景:“蓋文學巨作,雖間有超越時間及空間之限製而引萬人共鳴者,然其思想內容終不免囿於當時流行之觀念,而其表現方式又不免受當時文學潮流之影響。此則匪惟國人所未深悉,即英美一般讀者,苟非專攻此學,亦未能盡了了者也。”於是,劉若愚根據自己搜尋到的材料對伊麗莎白時代的思想觀念及其在戲劇作品中的表現作出了詳細論述。本文僅摘要評述劉氏所論伊麗莎白時期戲劇的思想觀念與藝術技巧,並特別注重伊麗莎白時期戲劇與元代戲劇的比較。
(一)“萬物有序”的觀念
劉若愚認為,在伊麗莎白時代,一般人都深信上帝創造世界,在此世界之中,上至造物主,下經天使、人類,以至禽獸、爬蟲、草木、土石,由尊至卑,由大到小,形成井然有序的鏈條,每種物體隻是此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如當時名人佛台斯鳩爵士(Sir John For Tescue)雲:
天國中天使各有等級,地上、空中、海內,人與人間,獸與獸間,鳥與鳥間,各有尊卑。故無論地上爬行之蟲,空中飛翔之鳥,海內潛遊之魚,靡不受此鏈之約束而和諧相處。惟有充滿罪人之地獄自稱不受其約束。
天下萬物既然在此生命的鏈條中各有其位,自然應當在此鏈條中各安其位,和諧相處,是為正常秩序。否則天災人禍將起,如彗星降臨、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是天地反常的報應;弑君弑父、造反叛逆,是人間反常的報應。
“萬物有序”的觀念流露在莎士比亞時期的戲劇之中,其最著者當推莎士比亞在劇中借尤利西斯(Ulysses)之口所論:
試觀諸天眾星以及此宇宙之中心(指地球),無不遵守秩序、尊卑、地位、統續、步驟、比例、季候、儀式、職守、習慣,而井井有條。……舉凡社會之階層,學校之學位,城市中各行列之公會,可航行處之國際和平貿易,與生俱來之特權,以及長者、王者、勝利者之尊榮,苟非秩序,將何以各安其位?試將秩序之琴弦卸去,則嘈雜之音何其噪!果如是則萬物將唯以衝突為相遇之地,海水將高揚其波而淹沒全球,霸力將君臨愚昧,劣子將弑其父,人將以強權為是,而是非不分,正義不存。
莎士比亞與佛台斯鳩爵士所論,顯然如出一轍。
(二)“萬物相應”的觀念
劉若愚指出,在伊麗莎白時代,人們認為上帝與人世之間萬物相應,上帝降下災禍與人世間的動亂有密切關係。
如莎士比亞在《愷撒大帝》劇中說,愷撒被刺前,有火從天降,夜鳥晝啼等征兆。在《哈姆雷特》劇中,也說愷撒被害前,有群鬼遊於街,彗星現於天,天降血雨,日月全食。
又如在滕納(Cyril T our neur)所作《複仇記》中,寫奸惡的公爵見彗星而恐懼,左右告知曰:“此上帝震怒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