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種元素”的觀念
劉若愚指出,伊麗莎白時人們認為,宇宙萬物是有火、氣、水、土四種元素構成的,四者之中,火之性熱而燥,氣之性熱而濕,土之性冷而燥,水之性冷而濕。火與氣性輕而上揚,水與土性重而下降,故前二者清貴而後二者濁賤,這就是有名的“四元素說”(Four Elements)。此說出自古希臘,經曆中世紀而發展完善,到莎士比亞時代仍然盛行不衰。
“四元素說”常見於當時的戲劇之中,如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的“引子”中說:
安得火德詩神,引我上達想像天界之燦爛極頂!
莎翁如是說,是因為在四元素中火為最貴,時人心目中的宇宙以地球為中心,地球之外環繞著水,水之外包著氣,氣之外名為“火天”(Empyrean H eaven)。所以莎翁以想像比況諸天,希望火德詩神引領他的靈感到達火天最高的頂端。
四元素中,以土為最賤,所以哈姆雷特王子未報父仇之前,自貶為“愚蠢土性之村夫”!
(四)“氣質與性格”的關係
“氣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Yippc-crares)提出來的,後來羅馬醫生蓋侖(Galen)作了整理。他們認為人有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在每個體內所占比例不同,從而確定了膽汁質(黃膽汁占優勢)、多血質(血液占優勢)、黏液質(黏液占優勢)、抑鬱質(黑膽汁占優勢)四種氣質類型。伊麗莎白時代學者華京頓(Thomas Walkington)著有《氣質明鑒》一書,論及人體氣質與其他物類的關係:
膽汁質與壯年、夏季、西風、火、火星,以及黃道中白羊座、獅子座、射手座相應;多血質與少年、春季、南風、氣、木星,以及黃道中雙子座、天秤座、水瓶座相應;黏液質與中年、秋季、東南風、水、月,以及黃道中金牛座、處女座、山羊座相應;抑鬱質與老年、冬季、北風、土、土星,及黃道中巨鼇座、天蠍座、雙魚座相應。
以上四種生理上的氣質,形成人的四種精神上的性格,膽汁質形成暴躁的性格(Choleric),容易激怒;多血質形成活潑的性格(Sanguine),喜歡淫樂;黏液質形成遲緩的性格(Phlegmat-ic),容易懶惰或酗酒;抑鬱質形成憂鬱的性格(Melancholic),常常陷入哀傷。
劉若愚指出,四氣質與四性格之說,對伊麗莎白戲劇中人物的個性與情感的描寫影響甚大。劇作家莊森(Ben Jonson)甚至以其作為劇名,寫了《各如其質》(Ever yone in H is H umour)和《各反其質》(Ever yone Out o f H is H umour)。即使如莎士比亞在劇中對人物的描寫,雖然多出於他對現實人生的觀察,也不免受到氣質學說的影響。以馬洛的《鐵木耳大帝》為例,劇中寫鐵木耳的外貌:身長肢壯,骨節堅強,雙目如火。此與膽汁質的典型性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