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古希臘及羅馬文學對伊麗莎白戲劇的影響(1 / 1)

古希臘及羅馬文學對伊麗莎白戲劇的影響,可以從取材、結構、典故三方麵加以觀察。

(一)取材

伊麗莎白時代處於文藝複興運動洶湧澎湃之際,時人對於古希臘及羅馬文學富有興趣,對希臘羅馬文學的英譯,一時蔚然成風。伊麗莎白戲劇直接或間接取材於古希臘及羅馬的很多。例如莎士比亞的《愷撒大帝》、《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科利奧蘭納斯》三劇,皆取材於希臘人普盧塔克(Plutarchos)著《希臘羅馬名人對照列傳》(Parallel L ives)。又如《錯中錯》一劇,脫胎於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Plautus)的《梅氏孿生子》(Menaechmi)。再如馬洛《戴多皇後》一劇,則取材於羅馬大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史詩《埃涅阿斯記》(Aene-id)。

(二)結構

伊麗莎白戲劇皆每本五折,根據情節結構分析,大多可以分為四段。首段介紹主要角色,交代背景局麵;次段發展劇情,顯明角色的性格;第三段突生意外,造成劇情的轉折和高潮;第四段解決難題,以喜劇或悲劇收場。托馬斯·高德文(Thomas Godwyn)在《羅馬史叢》(Romanae H istoriae A nthologia)中論道:

劇本之主要部分,以其所敘之事而言,凡四。當其聲明劇情之大旨或顯示將有事發生之際,為第一部,名曰“開場”(Protasis),此字之義,不過開始或聲明而已。當其劇情傾向熱鬧之時,則為第二部,名曰“發展”(Epitasis),其義為情節之緊湊或擴大。第三部名曰“轉機”(Catastasis),即全劇登峰造極之高潮。最後劇情突生意外而化為平靜之部,名曰“收場”(Catastrophe)。

伊麗莎白時代的劇本,大部分皆符合四段結構法。如以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為例,第一折寫浮士德為了追求無盡的知識與法力,學習魔術,招致魔鬼,點明其命運沉淪的緣由,這是“開場”。第二折至第四折,寫其與魔鬼訂約,以靈魂換取魔法,縱情聲色,無所不為,日益墮落,這是劇情的“發展”。第五折第一場,忽然有無名老者出現,勸其悔改,但浮士德終未能悔改,且變本加厲,召海倫的魂魄並與其幽媾,這是劇情的“轉機”。從此劇情直轉而下,浮士德在劫難逃,終為魔鬼捉去,這是全劇的收場。

(三)典故

伊麗莎白戲劇應用出自希臘和羅馬的神話、曆史、文學典故之處很多。如稱日為“阿波羅”(Apollo),月為“黛安娜”(Di-ana),稱一見傾心為“中丘比特(Cupid)之劍”等等,俯拾皆是,毋庸枚舉。有時作者可以征引古文或典故來增強某些戲劇效果,如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引用愷撒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勝”(I came,I saw,and I overcame。)。此言本是愷撒征服大不列顛時所發,顯示其用兵之神速。莎翁借用來形容青年男女一見傾心,墜入情網,令觀眾或讀者會心發笑,從而增強了喜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