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劉若愚獲得英國布裏斯多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此前一年,他已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謀得一個講授中文的教職,於是繼續在該校任教五年。在此期間,劉若愚閱讀了大量的中國詩歌和英美文學作品。
1956-1960年,劉若愚轉到香港任教。當時的香港是英屬殖民地,劉若愚在英國獲得學位,自然容易在香港謀得教職。劉若愚來到香港後,先在香港大學的中文係教書,後來轉到新亞書院的英語係任教。
在英國和香港教書的十年期間,劉若愚的學術研究興趣全麵轉向中國詩學與比較詩學。通過前兩章的考察,我們已經知道,劉若愚在本科階段,主要研究英國作家伍爾芙的小說,在碩士研究階段,主攻方向是英國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並將其與中國元代戲劇作了比較。他的研究興趣與範圍之所以發生轉移,恐怕主要是兩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他通過閱讀和研究發現,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文學與西方現當代話劇不同,它們在思想觀念上,在文學表現上都與中國元代戲劇相似。在各自的時段裏,這兩種民族戲劇的文學劇本,第一次達到完全的成熟,同時,也到達了一個在它們之後的時代裏難以逾越的高峰。這一發現導致劉若愚並沒有向某些西方文學研習者那樣全盤西化,反而回頭珍視中國文學優秀的傳統經典,並進而轉向中國詩學研究。
其次,研究範圍的轉移事實上也是劉若愚職業的選擇。劉若愚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時,學校之所以聘請他可能因為他是能夠講授中文的教員。盡管劉若愚的學位專業是英國文學,但他當時如果想要在英國的大學裏謀求講授英國文學的教職,顯然並不具備強而有力的競爭力。既然在西方的大學裏講授中文,那麼,如何認識評價中國詩學?如何向西方聽眾介紹傳達中國詩學?如何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形成自己新的詩學觀念及其評詩方法?這些就自然成為劉若愚經常思考的中心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逐漸形成劉若愚第一部用英文寫成的中國文學及其理論的研究專著《中國詩學》(T he A rt o f Chinese Poetr y,1962)。
在中國詩學出版前,劉若愚發表過四篇詩學論文:《中國詩之三境界》(1956)、《清朝的某些詩學理論》(1857)、《英詩中之意象》(1961)、《清代詩說論要》(1961)。這四篇文章顯然都是因為撰寫《中國詩學》而產生的係列成果。
劉若愚的比較詩學體係在其1962年發表的英文著作《中國詩學》已見端倪,作者在潛心研究各種流派的中國傳統詩論的基礎上,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形成自己新的詩學觀念及其評詩方法,然後用西方讀者易於接受的術語介紹和闡釋中國傳統詩學,既讓西方讀者感覺通俗易懂,又以其飽含西方學術素養的係統批評方法為習慣於中國傳統文論術語和思維方法的東方讀者拓展了視野。全書分為三篇,概括了劉若愚研究中國文學及其批評理論三個路向的思考。